中等职业学校皮革工艺及制品专业课程设置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制革、毛皮及其制品行业的生产操作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
他们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从事制革及其制品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美具有初步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具有美的心灵。
(二) 业务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革、毛皮及其制品行业,从事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及工艺技术工作。
其主要业务范围是:(1) 可以从事制革(毛皮)及其制品行业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管理、生产调度、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等工作,并可从事产品开发、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改造、试验研究等一般技术辅助工作。
(2) 可以作为科研单位高级技术人员的助手参加试验研究的一般技术工作。
(3) 在教学部门,可以承担实验员的工作,学生实习指导工作。
(4) 可以参加或承担原材料及原皮的采购及营销工作或相应的管理工作。
三、知识与能力结构及要求(一) 知识结构及要求(1) 具有本专业以及今后进一步升入高一层次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 掌握制革(毛皮)及其制品工艺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够用的电工、制图的基础知识。
(3) 掌握制革(毛皮)及其制品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分析检验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本专业先进科学技术的一般知识。
(4) 具有制革(毛皮)及其制品的工业副产品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一般知识。
(5) 具有企业管理、产品销售的基础知识。
(6) 具有皮革制品设计和制作所要求的工艺美术知识。
(7) 具有计算机操作中外文录入及常用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
(二) 能力结构及要求(1) 具有一定的制订产品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实施生产技术与设备常规使用及维护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检测技能;有一定的原辅材料产品质量评价及物料核算的能力。
(2) 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现场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
(3) 具有初步的工艺技术设计与管理能力。
(4) 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及立业创业本领。
(5) 具有确切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结合专业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相关证书。
(6) 在专业业务工作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常用工具的使用,主要生产岗位的操作,产品检测,设备操作保养等劳动技能。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理论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习题课。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基本形式。
要努力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讲授质量。
各门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要把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各环节之中。
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本专业教学计划按照“集群式模块课程”的结构特点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在一年级及二年级(部分课程)进行,为文化基础课模块。
本模块按教育部颁布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学习专业课所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知识,以及今后升入高一层次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知识。
第二模块是公共专业课模块,在二年级进行。
主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及机械制图。
这一模块是本专业专门化继续学习的共同需要的专业基础课。
第三模块是专门化专业课模块,授课阶段主要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模块开设的课程是根据本专业5个专门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的5个专门化课程设置方案。
各地区、各学校从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能灵活地安排学生毕业渠道出发,按专业统一招生,到二年级第二学期根据当地行业发展状况、人才市场需求趋向和学生学习兴趣3个方面相结合进行专门化分流。
本课程设置提供了不同的专门化教学方案供各校使用。
开设课程如下:(一) 文化基础课程1. 德育(176学时)(1)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法律基础知识 (32学时)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做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3)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64学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4) 哲学基础知识(48学时)哲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 语文(216学时)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实际水平。
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数学(216学时)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
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4. 英语(216学时)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 计算机应用基础(134学时,含上机实习70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 体育与健康(176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的基本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意识,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锻炼、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 物理(95学时,含实践教学20学时)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学习的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光学基础知识和原子核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物理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8. 化学(125学时,含实验30学时)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必学内容及医卫选修模块进行教学与学习。
必学的内容有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元素知识,烃及衍生物、脂类、糖、氨基酸和蛋白质高分子材料;选学的部分有渗透压,缓冲溶液,杂环和生物碱,核酸。
通过学习,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规律,提高学生化学文化素养,初步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二) 公共专业课1. 机械制图(90学时,含实践35学时)机械制图学习的内容包括绘图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投影基础、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具有识图和绘制简单零件图、装备图能力,了解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能用计算机绘制简单工程图样,为学生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 电工技术(68学时,含实践20学时)学生在物理学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电工技术。
内容包括直流电路、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变压器、电工仪表及测量、电机、电动机控制、供电及用电,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工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三) 专门化专业课(见各专门化课程设置)(四) 选修课(见各专门化课程设置)五、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安排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掌握的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专题。
(一) 实验实验是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保证必要的实验时数,力争开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全部实验。
物理、化学、皮革应用化学、皮革分析检验、电工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至少要有4门课的实验独立计算成绩,并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
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要求学生独立、认真、正确地完成实验操作和书写实验报告,掌握通过实验分析问题和处理数据的工作方法,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二) 实习实习包括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