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1)复习重点颂诗中国社会经历一番重大社会变革后的情绪反应和情感抒发,主旨是赞颂和讴歌,抒情主体是“盛德”的歌者,极具广泛性。
虽然其中不乏颂诗特有的夸饰和浮泛,但足以反映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
颂诗诗体的多样性几乎包容从古代到现代的诸般诗艺,承继并创造了诸多新的情感形式。
题材的广泛性和诗体的多样营造出颂诗时代异彩纷呈的主导面,拓展了新中国诗歌表现的社会空间和艺术空间。
政治抒情诗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政治鼓动性和迅捷的时事议论性为特征的抒情自由诗体。
时事议论和社会动员是政治抒情诗的主要功能,其抒情方式与审美特性均受到政治功能的制约。
政治抒情诗的高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
现实背景:高频率的政治运动与激情的社会形态文化渊源:左翼文学的革命诗歌;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苏俄文学特色:主题提炼:时事化、政治化;抒情主体:集合性、大我化的抒情主人公塑造;体式风格:论辩性、激情化,适合朗诵的国家艺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郭小川诗歌创作风格1、大我化、集合化的抒情主人公抒发时代的激情。
(《致青年公民》《厦门风姿》《祝酒歌》)2、自我与大我的转换:个人融入群体,小我融入大我的过程;塑造大我形象的同时保留了自我的独立价值。
(《望星空》)3、“新辞赋体”:艺术上继承我国古典诗歌“感物咏志”的传统,采用铺陈对偶等手法;吸收借鉴外国诗歌艺术形式,学习民歌风韵的自由体。
4、气势一贯,节奏鲜明。
且使用关联词,有助于繁复曲折思想感情的表达,语气词造成旋律的起伏,呈现一唱三叹。
行行入韵,增强诗的整体感。
贺敬之的诗学特征1、抒情主体的“大我”化,为了“大我”可以而且必须摒弃“小我”“自我”。
2、以大型非人格化群体为抒情对象。
以现代国家、阶级、政党、大型工厂、集体化的农村、革命队伍以及某种思想或观念的代表等。
3、吸收中外诗歌样式熔冶出庄重、恢弘、雍容的诗歌风格。
他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抒情诗多以苏俄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诗”为骨架,加上中国传统的赋比兴。
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用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理想,歌唱自己劳动。
创作热潮经过有组织的领导、提倡、收集,形成新民歌运动。
既有劳动人民的心声,又有政治上冒进,经济上浮夸的现象。
追求诗歌数量上的高产,对作者队伍高度重视,并迅速培养。
1959年郭沫若和周扬编选的新民歌选集《红旗歌谣》正式出版。
其审美轴心是神话化(“革命浪漫主义”),其运作机制使全民化(大跃进、放卫星),被誉为“共产主义文学艺术的萌芽”。
散文小品的“复兴”1956年贯彻“双百”方针期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续接现代散文传统的努力。
杂文的倡导是“散文复兴”一部分,且是上述的突出表现。
“双百”方针使杂文出现了短暂的复兴。
如《人民文学》的“短论”“杂文”,《新港》的“自由谈”“无花的蔷薇”专栏。
“百花”时期的“散文复兴”对新中国散文创作影响巨大,散文取得了与诗歌小说比肩而立的地位。
中国散文创作三大家杨朔(诗人)、刘白羽(战士)、秦牧(学者)“文化大革命”1、导火索: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纪要》的基础:“文艺黑线专政”及其代表观点“黑八线”样板戏本来是在60年代初的京剧现代戏创作、演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江青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肆意改动这些戏剧情节,“钦定”’的表演程式乃至艺术细节,向全国“推广”“普及”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把这八个剧目称之为“革命样板戏”。
“根本任务”论及“三突出”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落实到文艺创作方法上,就是“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终如初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终如初主要英雄人物。
“文革”时期主流创作1、“三结合”创作:把领导、专业、群众三者结合起来。
2、1974年,上海创办《朝霞》文学月刊。
文革地下文学又称“潜流文学”或“隐在的文学”,是文化专制主义禁锢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特有现象。
代表作:《公开的情书》《波动》《晚霞消失的时候》天安门诗歌运动又称“四五”运动。
1976年,全国各地民众冲破“四人帮”禁令,以各种方式举行悼念周恩来的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民众自发的、以文学方式表达得大规模政治抗议。
它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中国当代文学一般指1949年至今的文学。
当代文学的开端为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它所指代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大陆地区。
中国当代文学一般被分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界文学三个时期,各时期都具有独特鲜明的特征,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具有现代性、强烈的现实关照和鲜明的政治性。
【注】①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新变革紧紧相连,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紧紧相连,既是现代文学的继承,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②强烈的现实关照: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历史。
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分界1、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方向。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第一次文代会1、时间: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2、主要目的:共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
3、首要任务和长期工作:把来自各个方面的文艺工作者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4、文艺总方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文艺总方向:文艺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
6、文艺总任务: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
7、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8、地位: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四大批判与三大论争四大批判:对电影《武训传》,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前三个批判是为了彻底消除社会各界对激进的革命思想所持的怀疑和抵触,最后一个批判是解决革命文艺内部由来已久的文艺思想的分歧问题。
)三大论争: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关于人情、人性的论争关于人物塑造和人物创作题材的论争——创造新英雄人物的同时写普通人:①要把英雄人物当做普通人来写,写出人皆有之的常情常性,或者是从普通人身上发现他们正在形成的英雄品格,写出成长中的英雄。
②英雄人物之外,应当多多关注和创造普通人民群众及其他各种人物形象。
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陆定一:“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指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山西作家群体。
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共同特征包括:①地域特征上,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②功利性写作,“文以载道”。
③恪守现实主义写作,注重真实性,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④语言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史诗体史诗体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容量、完整的英雄形象、庄严崇高的风格而成为新中国长篇创作的一个理想。
“史诗风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为众多作家所企慕向往,形成了“史诗情结”。
代表作有《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创业史》《三家巷》《上海的早晨》《红岩》。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即讲述革命如何起源,如何经历曲折后走向胜利的小说。
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了民主革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风云变幻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批各式各样的英雄人物形象。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①“合法性论证”,即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所具有的真理性和正义性,革命历史小说主题就包含这两方面的论证;②把“昨天”所经历的革命斗争给以“历史化”,即把那些革命斗争的生活片断和故事整合成时间上具有连贯性、在逻辑上具有因果性的“革命历史”,这其中包括了革命的发生呢、曲折的经历,最终走向胜利的过程。
代表作:《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
农村生活小说着眼于中国乡村的现代变革,“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乡村在“乡土文学”中被表述为以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礼俗来维系的“自然”村社,而在“农村生活小说”中则被表述为以阶级关系和革命性变动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反映合作化运动的作品在新中国农村生活小说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代表作有《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等。
赵树理1、文学史评价:1947,作品因“具有高度革命功利主义”和创造了“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民族新形式”而被标举为“赵树理方向”。
把革命的政治需要和农民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正体现了《讲话》对革命文艺的要求和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因此,赵树理的作品从解放区到新中国成立的头几年一直被当作毛泽东文艺方向的具体体现和贯彻《讲话》精神的丰硕成果。
他是当代文学史中表现中国农村生活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问题小说:着眼工作中的方针问题、政策问题、方法问题、作风问题等。
贯穿着一条创作思路:从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工作。
3、局限性:《三里湾》拘泥于具体问题和事件,伸展不开;对人物的刻画时有简单化、类型化的倾向;作品有图解政治、图解政策的痕迹等。
这些弱点延续到《卖烟叶》。
但其问题小说突破就事论事的局限,在新的历史条件与文化环境中延续“五四”的启蒙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
4、小说创作立足于生活经验的质朴的现实主义,“大众风格”和“民族新形式”集中体现在他的故事体小说。
主要经验是通过故事教育农民群众,其故事性主要体现为叙述的连贯性、事件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叙说性。
周立波1、革命干部和归乡游子的双重身份,农村生活小说交织着民间视野和政治视野①干部身份使得周立波用政治和政策的眼光去关照、表现和提升现实生活,根据政治政策去设置人物、组织情节、展开矛盾冲突。
②民间视野体现于作家对乡亲所持的温厚的理解,一方面迎合时代政治需要,一方面尽可能遏阻阶级斗争对乡土日常生活的熏染,使作品透现出一种保持在民间的人伦醇美。
民间视野的基调和底色:乡风民俗的诗情画意;民间视野的扩展: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的语言。
民间语言构成小说的一面,同时他还从中国古代和外国文学语言中精选提炼,吸取营养,在小说中营造一种古典诗歌般的意境,形成流畅凝练、典雅传神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