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资料王朔是当代文学新时期商业写作第一人,其作品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顽主》、《看 上去很美》。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共发表了 150篇作品。
“三个崛起”是谢觅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 起的诗群》。
叶辛展现知青命运的三部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舵岁月》。
高行健的戏剧《野人》是一部多声部现代诗剧。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包括《挖弄菜》、《拣麦穗》、《盯梢》等。
十七年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 的《创业史》等。
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是为了纪念和歌颂敢于坚持真理、不屈服于“四人帮”压力,被残 害的革命烈士张志新所作。
邓友梅是“京味小说”的代表作家.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是指:《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 皮》。
7、(1)北京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文代会(1979. 10. 30——1L 6)召开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全 面解冻的重要事件。
此次会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政策确立了下来。
(2)新时期文学与Z 前文学相比较:① 文学功能:单一的政治宣谕一一政治、艺术、娱乐多元并存② 文学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一一兼顾通俗、精英文学③ 文学内容:政治性强的重大题材一一事无巨细④ 艺术取向:写实纪实一一荒诞、变形、寓言、象征(1)新时期诗歌的作家作品① 现实主义诗歌③新生代诗歌海子一一《麦地》、《春天,十个海子》韩东一一《山民》、《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 梁小斌一一《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2)新时期诗歌有浪潮,即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兴、朦胧诗的崛起、新生代诗歌的涌现。
① 现实主义诗歌的复兴,以“归来的诗人”为代表。
② 新生代诗歌是相对于朦胧诗而言的,包括寻根诗、先锋派诗歌和女性诗歌。
其中“先锋派诗歌”与朦胧诗背道艾青一一 期卓__ -《礁石》、《鱼化石》、《光明的赞歌》《有赠》、《悬岩边的树》绿原一一 -《又一名哥伦布》、《重读〈圣经〉》②朦胧诗北岛一一 -《回答》顾城一— -《一代人》、《远与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黑眼睛》江河一一 -组诗《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牛汉一一《半棵树》、《华南虎》 雷抒雁一一《小草在歌唱》 食指一一《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舒婷一一《致像树》、《神女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杨炼一一《大雁塔》、《诺日朗》而驰。
(1)新时期散文的作家作品① 忆悼念散文巴 金一一《怀念萧珊》、《小狗包弟》、《解剖自己》、《随 想录》《再思录》杨绛一一《干校六记》② 艺术散文唐敏一一《女孩子的花》张洁一一《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挖弄菜》、《拣麦穗》、《盯梢》 贾平凹一一《秦腔》、《一棵小桃树》③ 学者散文陈平原一一《学者的人间情怀》余秋雨一一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散文《道士塔》、《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上海人》张中兴一一《负暄琐话》(2)新时期散文的类型有:忆悼念散文、艺术散文和学者散文。
(1) 新时期小说的作家作品① 伤痕文学古华一一《爬满青藤的木屋》、《芙蓉镇》 辛北一一《走出迷惘》 宗璞一一《我是谁》 从维熙一一《大墙下的红玉兰》 陈建功一一《飘逝的花头巾》 冯骥才一一《啊!》 刘心武一一《班主任》 卢新华一一《伤痕》 莫应丰一一《将军吟》 王安忆一一《本次列车终点》 袭巧明一一《思念你,桦林!》 张贤亮一一《灵与肉》 周克芹一一《许茂和他的女儿〉孙梨一一《晚年集》、《春露集》、《无为集》 T铃一一《“牛棚”小品》 陈白甘一一《云梦断忆》②反思文学A、农村题材:高晓声一一《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的一一《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一一《芙蓉镇》B、婚恋题材:路遥《人生》、1S容《人到中年》、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浩《爱是不能被忘记的》C、右派小说:王蒙《活动变形记》、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灵与肉》D、知青小说:孙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③改革小说张洁一一《沉重的翅膀》贾平凹一一《腊月•正月》张贤亮一一《男人们的风格》、《绿化树》蒋子龙一一《乔厂长上任记》④文化寻根小说阿城一一《棋王》韩少功一一《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③新写实小说池莉一一《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一一《风景》、《大篷车上》刘恒一一《狗日的粮食》刘震云一一《塔铺》(2) 新时期小说以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改革小说、文化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
(3)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小说开山之作”。
(4) ①文化寻根小说的纲领性文件是1985年韩少功的论文《文学的“根”》,其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等。
②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作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
③文化寻根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等。
④阿城的《棋王》被誉为是“寻根文学”的杠鼎之作。
(5) 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Z-0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四)新时期的戏剧与报告文学11、新吋期初期重要的戏剧作品《陈毅市长》的作者是沙叶新,该剧打破了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戏剧结构, 而成功地采用了一人多事的冰糖葫芦式结构。
12、新时期,徐迟成功地创作了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徳巴赫猜想》。
|8、“重放的鲜花《重放的鲜花》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景象,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他们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得到了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这些作品在1956年春至1957年上半年相继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和欢迎。
但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屮,不少较好的作品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这些作家也遭到严厉的批判,有些被划为“反右派分子”,他们的作品被彻底否定。
经过20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这两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其收录了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沢陆文夫《小巷深处》等人的作品。
9、归来的诗:|1980年,艾青把他的一本诗集定名为《归来的歌》,与此同时,流沙河、粱南野写了题为《归来》和《归来的吋刻》的诗。
“归来”在这个期间,是一种诗人现象,也是一个普遍性的诗歌主题。
这里成为“归来”的诗人的主要有这样几个部分:50年代反右派运动屮的右派诗人;在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50年代陆续从诗界“消失”的诗人,主要是“九叶诗派”的诗人。
“归来的诗人”这期间的诗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诸如个人心里情绪的“自由”性质,从“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水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抒发的诗歌表达方式。
艾青的《鱼化石》和斟卓《悬崖边的树》是这批诗人这一诗歌的选本。
|10、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它不仅仅是指某类诗歌创作或诗人集团,而是由一批出生于屮国,成长于十年动乱中的年轻诗人,以他们独特的体验、自由的艺术形式、充满创新精神的诗作,给文坛带来冲击,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新诗潮。
它建立在对“文化大革命”的质疑或批判上,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对人的自由奥秘进行探险;意象化、象征化和主体化,是其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因其在艺术上多用象征的艺术手法,诗歌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因此被称为朦胧诗。
在当时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五人经常被看成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代表作品有北岛的《高尚沢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远和近》《裴湖》等。
11、第三代诗人| (|新生代诗人|):80年代屮期以来,“朦胧诗”后的探索者,这一代诗人将自己称为“第三代诗人”(或“朦胧后诗潮”),又被称为“新生代诗人”。
他们的口号是:“随着新屮国兴起的笫一•代, 十年铸造了第二代,在广阔的大时代背景下诞生了我们笫三代”。
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流向和诗人群体有三类:其一是坚守知识分子精神立场,执着探讨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后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等;其二是自称站在民I'可立场,倡导平民意识走向寻根的“笫三代诗人”,如韩东、余坚等;其三是抒写女性诗歌,表达女性意识的新一代女性诗人,如伊蕾、瞿永明等。
|12、艺术散文是指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写法,真实、自由的个性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裸露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散文体篇章。
一些中青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常会通过儿童的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又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的朴素、感人的一面。
|13、学者散文:|也叫“文化散文”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在散文创作时,他们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学者散文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为代表。
14、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出现于1977年末,1978年形成一-股创作潮流,一直延续到1980年以后。
它是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以描写人的伤痕开始的,通过描写不同任务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来揭示造成的悲剧的原因,从而挖掘深刻的思想意义。
较早在读者屮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笫11期的《班主任》;然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等知青创作。
|15、反思文学:|本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屮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反思” 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