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 及简述题)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 及简述题)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及简述题)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3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补充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

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

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简单的答发: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即起兴、发端。

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 《古诗十九首》,最早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把这些亡失作者名字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文选》“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7 e8 @( `6 I4 Y4 [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6 X9 N/ d. I1 w7 Z$ f- H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

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

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 U3 D# A( [) O' I& l2 t. z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 o) F% V- \# [' G/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

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 E0 V5 b2 i'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简述提简述<左传》的文学成就《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并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这就使它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

《左传》的许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结构疏密相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

,。

《左传》十分长于战争描写《左传》全书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

这些重大战役都记述得首《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仅仅把战争看成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它写战争,一般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也着重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败,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

例如,对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到战争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对晋、楚两国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的描写,以至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左传》还善于在战争描写中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

请看晋、齐?之战中的两个精彩场面: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

齐侯使请战曰: 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 晋与鲁、卫,兄弟也。

来告曰:' 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

晋解张御殽郤克,郑丘缓为右。

齐侯曰: 吾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张侯曰: 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

逐之,三周华不注。

齐国君臣的骄傲轻敌,晋国指挥中心三位将领以国事为重的献身精神都跃然纸上。

,。

《左传》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壮丽画卷。

作为以事实为主体的史书巨著,《左传》又长于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活动,即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如《曹刿论战》中,以曹刿不顾乡人劝阻而执意入见鲁君,表现其爱国之心;以其与庄公战前、战中、战后的谈话,表现出其超人的见识、才智、性格、风度。

这样,一位古代平民军事家的形象便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呈现出来。

再如僖公二十三年记述晋公子重耳被迫离国出奔中的性格表现,也很动人:晋公子重耳之及于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 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 无之。

姜曰: 行也~怀(其),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重耳这位贵公子遇难而奔,却骄性未改的生动形象。

,。

《左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左传》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所用语言均极为简练、准确,描写人物生动传神,言事说理富有哲理。

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晋殽之战,写晋国俘虏了秦国的三帅,晋襄公听母后文嬴的话,把他们都放走了。

晋元帅先轸对此非常不满:先轸朝,问秦囚。

公曰: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可谓形神兼备,所言发人深省。

再如昭公二十年论为政宽猛也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文字: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聚,人千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 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施之以宽也。

' 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 纠之以猛也。

'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 平之以和也。

又曰:'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和之至之。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

《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采撷芳草想要赠给远方的妻子,并且苦苦吟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何皎皎》的作者在明月高照的夜晚忧愁难眠,揽衣徘徊,深切地感到:“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的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这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在农业文明时代体现得更为明显。

不过,在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出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有多篇,《诗经》中游子的思念对象有他们的妻子,但更多的是想到父母双亲,桑梓情中渗透亲子之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数是宦游子弟,他们之所以离家在外,为的是能够建功立业,步入仕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