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锐意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行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经过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陕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谱写了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在陕西振兴崛起的历史进程中掀开了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一、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大发展,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跃1978年以来,陕西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经济模式,国民经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0年来,陕西经济总量从不足10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实现了三次大跨越。

第一次跨跃,从1978-1995年,长达17年之久,跨上1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9.5%;第二次跨跃,从1995-2001年,用了6年跨上了20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第三次跨跃,是十六大后,从2002年至今几乎每年增加近千亿元的规模,分别跨跃了3000、4000和5000亿元的历史大关,2007年达到5465.79亿元,年均增长12.6%。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6.4倍,翻了4.1番,年均增长10.4%。

1994年以来,除2001年增长9.8%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增长速度创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国居11位。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7.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国民经济总量中,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过低,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0.5:51.9:17.6,第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

改革开放后,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提升第三次产业。

经过三十年努力,陕西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比重大幅度提高,二产比重稳定上升,一产比重下降,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能源、机械、化工、建筑业为主体的二产和以交通、电信、商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由30.5%下降到10.8%,下降了1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始终占居主导地位,上升2.4个百分点为54.3%,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占总量的比重突破30%,达34.9%,上升17.4个百分点。

非公制经济崛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个体、私营、外资、合资、联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已达45.6%,比2000年的40.1%提高5.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非公有经济迅速崛起,极大地保障和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经济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的科学性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人均生产总值仅291元,经历了10年风雨,到1988年迈上千元台阶,到2005年,经过17年奋力拼搏跨上万元大关,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4607元,是1978年291元的50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5倍,翻了3.6番,年均增长9.1%。

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21美元,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

财政实力增强。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不断趋好等因素的带动下,全省财政收入30年经历了两个飞跃阶段。

第一次是1978-1996年,为稳步增长期,全省财政收入由19.76亿元到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7.22亿元,年均增长10.4%,递增速度低于同期经济总量1.1个百分点;第二次由1996-2007年,为快速增长期,以20.3%的递增速度快速增长,比前18年平均增速快9.9个百分点,比同期经济总量增速快8.6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893.02亿元。

1978-2007年财政收入翻了5.5番,年均增长14%,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于增强陕西经济发展实力,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新陕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农村实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突破性发展。

全省农业由"以粮为纲"向粮、果、蓄、经等多元结构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粮食生产实现了从吃饭难、吃不饱到基本自给、产销平衡的转变。

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粮积极性,全省的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粮食有缺口转变为供需基本平衡,城乡居民的"米袋子"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成功解决了吃饭难、吃不饱饭的问题。

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24万吨,结束了陕西吃粮依靠调进的历史;199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突破1300万吨大关,达到1303万吨,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1067.9万吨,与1978年比,在粮食面积减少30.9%的情况下,产量增长49.3%。

特色农业初具雏形,主导产业区域优势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农村主导产业区域,陕北以羊、薯、杂粮、果、大棚菜为主导产业;陕南以瘦肉型猪、中药材、茶桑蚕、食用菌、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关中北部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果业基地,关中东部形成了棉花生产基地,渭河两岸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和畜牧业基地。

苹果面积和品质居全国第一,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正在兴起。

2007年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940.2万吨,较1978年增长27.1倍,年均递增12.2%;其中苹果产量701.6万吨,为1978年70.7倍,年均递增15.8%,平均增长速度较全国高6.8个百分点。

2007年优果率超过70%,高出全国30个百分点。

实现了苹果面积全国第一,品质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成为名符其实的果业大省。

畜牧业摒弃传统养殖方式实现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建设,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小区化、区域化生产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2007年末全省生猪存栏851.5万头,较1978年增长62.0%,年均增长1.7%;奶牛存栏48.0万头,为1978年的80倍,年均增长16.3%;家禽存栏5064.5万只,较1978年增长7倍多,年均增长7.0%。

200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96.1万吨,为1978年11.1倍,年均递增8.6%;奶类总产量达到180.3万吨,为1978年39.6倍,年均增长13.5%;禽蛋产量43.3万吨,为1978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1.4%。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延续了2000多年的"皇粮"免除,财政惠农惠民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2003-2007年的五年间,全省财政累计安排"三农"资金799.66亿元,年均增长21.3%。

2005年在全省实现了农民农业税零负担。

2007年财政对"三农"补贴达到15项之多,补贴资金达37.7亿元。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粮食直补"和农户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也相继实施,使陕西农业、农民、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三、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行业突起,支撑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化进程加快。

2007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54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5.9倍,翻了4.7番,年均增长12%,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达70.9%,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30年间,工业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等为主的新体系,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陕西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已初步形成,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产品储量居国内前列,陕西已成为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

形成以煤、气、油为原料的能源化工产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

能源工业异军突起,总量跃居各行业之首。

能源化工工业总产值2673.7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70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8%。

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化工业。

2007年,装备工业总产值1265.29亿元,比1978年增长33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2.2%。

有色冶金、食品工业对陕西工业的支撑日趋增强,已成为陕西工业新的支撑点。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贡献率已跃居陕西38个大行业第3位。

2007年,有色冶金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29倍;食品工业增长59倍。

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发展亮点,形成了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企业。

2007年,全省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521户,户均产值8.92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

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85倍,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2.8%提高到81.8%。

2007年中国500强制造业中,陕西12家上榜,其中,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

主要工业产品增长迅猛。

石油、煤炭等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原煤、原油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

2007年原煤产量20354万吨,比1978年增长11倍;天然原油产量2266万吨,增长374倍;发电量706.87亿千瓦小时,增长9.7倍;钢材560万吨,增长31倍;水泥3176万吨,增长14倍;机械化焦炉生产的焦炭526万吨,增长11倍。

硫酸、合成氨、农用氮、磷化学肥料、平板玻璃等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

改革开放30年,陕西工业不仅是量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5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512.63亿元,比1978年增长70倍;实现利税突破千亿元,达到1097.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

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最活跃因素,是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投资体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投资建设规模不断加大,有力地推动了陕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