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按照xx政办明电(2005)105号通知要求,现将我市今年上半年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今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宣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发展思路,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坚持实施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两区一带”格局,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促进了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1-6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8。
24亿元,同比增长2。
8%;财政收入3。
3亿元,同比增长32。
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
69亿元,同比增长14。
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41。
3%。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工业经济发展。
大力实施“一举两翼”战略,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实现工业总产值26。
5亿元,工业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2%。
在工业布局上,着力完善”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积极推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整合土地、电力和人力资源,提升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承载能力,东三角、港口、中溪、汪溪、河沥溪工业集中区建设初见雏形。
在行业结构上,着力培育六大主导行业,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更趋明显。
在产品结构上,新增国家科技引导攻关项目1项,国家科技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3项。
中鼎公司汽车橡胶零部件基地综合扩建、双津集团医用输液包装薄膜、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双搓式减速离合器计改等项目加速推进,飞达集团高低压电力电容器、华普建材非采暖地区板块节能复合外墙结构与外墙用硅酸钙开发、源光电器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挤进省“861”行动计划。
(二)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抓手。
我们始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载体功能和集聚效应,促进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年初,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和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承载能力,我们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大会战。
截至目前,开发区新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2。
8亿元,开工建设了千秋南路、创新路、万福路、太平路、东津南路、杨山路、双龙大道等11条主干路网和污水处理、排水工程,同步推进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征地6300亩,完成了3450亩土地平整,建成区已达4平方公里。
60余家浙江企业签订了入园意向协议,24家企业已开工建设。
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2个配套园区、4个乡镇工业小区和2个农产品加工小区,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限制,推行“异地办工业”,引导企业跨乡镇向特色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目前,以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河沥、汪溪园区为配套,乡镇工业小区和专业园区为补充的园区经济群体已初步形成。
(三)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突出“奖罚并重”的考核机制,兑现招商引资奖励资金80余万元,营造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注重开发区、办事处招商,先后10余次组织小分队赴江浙发达地区招商,组团参加徽商大会、西洽会和日本世博会。
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中鼎公司引进德国史密特公司。
1-5月份,实际引进省外资金3。
6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14万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对上,加大项目申报力度,6个项目挤进省“861”计划,中鼎公司电子商务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评审,2个省级“三高”项目已批准实施。
对内,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源光公司电容器生产线已部分投产,中鼎公司橡塑密封件扩建、飞达工业园、聚隆公司洗衣机全自动离合器、双津公司医疗用大输液包装薄膜等项目进展顺利。
(四)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错位竞争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山核桃、竹业、畜禽等主导产业。
完成人工造林1。
77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近6000亩,家禽饲养量达1100万羽。
蔬菜、中药材、日本大葱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
组织实施了龙头企业提升工程。
太阳禽业跻身国家级龙头企业,詹氏、健宁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我市连续第三轮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太阳禽业、五星集团畜禽屠宰深加工建设项目加速推进,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组织参加上海农交会、徽商大会,进一步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
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00多场次,参训农民近8万人。
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25个,积极推广大棚蔬菜机械管理、山核桃机械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
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
组织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国债建设项目,建成沼池200口,积极申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组织开展了农民负担大检查,及时纠正涉农不合理收费。
组织开展了村级财务规范年活动,初步建立农村财务规范化运行机制。
(五)着力抓好旅游经济发展。
立足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市,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宁国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完成规划评审工作。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发展引导资金。
积极筹措1000万元建设资金,加快青龙湾基础设施建设,中鼎度假村景区道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周塘景区道路顺利开工建设,平湖长堤正在勘查设计。
旅游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划海山庄、天缘度假中心正式开工,恩龙旅游度假区列入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考核验收名单。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业,制定了“农家乐”行业标准,确立50个“农家乐”标准示范户,并实行挂牌动态管理。
(六)着力抓好城市和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完成了宁城南路等主干道路排水专项规划,制定了《宁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基本建成济川大桥、东津河大桥,全面贯通宁国大道,打通了城市南北主干道。
启动东津河防洪工程,完成了宁城南路、宁阳路综合改造工程,宁阳公园二期工程竣工开园。
在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城区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的集中治理工作,完成了邮电南巷、双龙巷、津南街的整治改造。
开展了取缔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集中专项整治,完成了市区公交车站点设置工作。
在继续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模式改革,推行了ABC管理模式,规范城市管理执法和审批程序。
进一步做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连接苏浙沪地区的快速通道。
目前,连接浙江的河塘公路已全线贯通,通往江苏、上海的宜黄公路今年可建成通车。
同时,通过积极争取,我市被确定为全省11个村村通油路试点县(市)之一,全面启动了总长490公里的村级油(水泥)路建设工程。
(七)着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就业培训,新增就业岗位1186个,其中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50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征缴养老金1565万元,失业保险金94万元,医疗保险金687万元,工伤保险金8。
5万元。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
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计划生育率达99。
5%,人口出生率2。
53‰。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考核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督导评估,高考再创佳绩,专科达线率96。
78%,本科达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均居宣城各县市之首。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经历“3。
15”等一系列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后,全面开展了高危行业市场整顿活动。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和对台、侨务政策,审计、物价、统计、档案、老龄、残联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上半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较为平稳,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效益有所下降,尤其是宁国水泥厂生产效益严重滑坡,预计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个百分点,影响财政收入增速20个百分点,全年财政经济形势较为严峻。
二是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发展后劲亟待增强。
三是居民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扩大就业和致富群众的任务较为繁重。
四是少数部门的全局意识不强,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些办事环节“肠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干部工作作风还不扎实,自律意识淡薄,服务水平不高。
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再争“百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贯彻落实“东向”发展战略,坚持“一主两翼”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构建对接平台,加速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下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构建要素支撑平台坚持增量挖潜与存量盘活、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调度,保障需求,加速形成对接长三角的比较优势。
第一,针对土地紧控的情况,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首先是盘活存量,向内部挖潜要地。
全面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分类处置,抓紧盘活用好,尤其是充分利用荒坡地。
其次是扩大增量,向项目审批要地。
积极争取用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业项目的省批单列计划用地指标。
第三是增加容量,向深度开发要地。
建立用地预审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有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建设用地的跟踪管理,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同时,加紧推进土地收储工作,为大项目、好项目预留发展空间。
第四是用足政策,向置换指标要地。
充分发掘我市在土地整理和耕地复垦方面的潜力,置换用地指标,为项目建设储备土地。
第二,针对信贷趋紧情况,做到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与拓宽融资渠道相结合,努力缓减资金紧缺压力。
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和平台,促进沟通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加强对上衔接,争取将宁国列为全省金融生态安全区,开辟信贷投放绿色通道。
紧扣工业经济主体,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促进地方发展之间找准结合点,争取信贷政策,增加有效投入。
着手编制《宁国市年度主要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建议表》和《宁国市年度商请银行贷款重点支持企业名单》,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和主导产业发展。
第三,针对电力紧缺形势,做到节约与挖潜相结合,努力缓解用电压力。
按照“先生活、后生产,保主保重、兼顾一般”的原则,积极对上争取用电计划指标,千方百计搞好电力调度,科学实施限电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