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为保证,以打造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生态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因素逐步统一协调,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
(一)发展生态产业,构造产业生态系统
生态产业是通过运用产业生态理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而发展起来的,以下将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为例来探讨中国生态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
根据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在生态农业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加强农业的可持续能力建设,走现代集约型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同时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
2,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生态农业产业化按照场经规律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有机结合。
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吸收各种农业发展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技术手段,因地制宜的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高效、安全、无害农产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
它是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通过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把“农民(基地)+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同时,建立生态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农业产业化不仅囊括了农业产业化的全部内涵,并赋予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2.1强调农业产业经济结构的生态化。
即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提倡与产业多样化并存,尽管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为适应市场及生态环境风险,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提倡产品生产与产业多样化,通过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实现结构的“柔化”,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对外界经济环境(市场)风险的耐受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强调产业链条的有效对接,实现清洁生产。
即要把整个区域的产品生产链条相互连接,形成原料到产品,废弃物变原料的产业交织网络,进行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的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发挥区域的整体功能。
2.3,更加注重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即在倡导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建立与规范环境友好的(双赢)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的宏观调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确保生态产业的生产效益最优化。
2.4,强调产品的品牌化,在注重健康安全化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基础上,倡导实行名优特品牌战略。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化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比重小,只占整个农业产值的10%。
二是水平低,效益不高,处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
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面小。
四是生态技术体系不完善……制约着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3.1,建立环境与资源支持保护体系,夯实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要着力构建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农业自然源保护与增殖的支撑体系。
在教育和社会舆论层面上,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在公共行政层面上,要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防治、处罚力度,加强对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乃至加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对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
在宏观调控上要制定森林资源、水土资源、基本农业田保护规划、中低产田开发利用与土壤培肥规划,高毒高残留农药控制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发展计划,制订村镇生活污染,工业污染防治计划,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再生能力。
3.2,遵循地域差异与生态适宜性原理,发展优势产业。
从开发和保护生态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根据各农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扶持龙头企业,选择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投资上给予倾斜,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项目,开发优势商品基地建设。
鼓励各种资金向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倾斜,加强产业发展工作的综合管理,加强对产业运行质量及各个环节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
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制订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环境监测与监控,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检查与市场准入制度。
3.3,完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生态农业产业化技术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集成的技术体系,为进一度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3.4,建立市场调控体系,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展充分发挥市场的支持与调控作用,以更好地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
首先,要扶持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重点培育对区域性生态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批发市场,改善交通设施和市场基础设施,壮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集散农产品,形成价格的功能,强化其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不遗余力地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优质农产品品牌,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
再次,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避免出现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供需脱节的状况。
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通过适当的经济政
策倾斜,调整农产品价格,保护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3.5,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考评机制,保障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将它的构建与考评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
首先要考核各级政府构建该体系的重视程度,将它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建立强有力的实施、考评、监督、领导机构和干部业绩考评的指标体系。
其次要把生态与资源环境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要在经济稳步高效发展的同时,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生态环境的稳
定性。
再次制定它的评估制度。
认真组织专家、职能部门、社会各方力量代表共同组织研究和制定对于它的工程建设和区域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评估制度。
3.6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质量。
重点抓好3个层次的服务,即抓好产业经济组织的内部服务,对农户自身难以办到的事情由各企业负责,使农户从传统的“小而全”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从事专业化生产。
组织各涉农部门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供农户所需各种专业技术,开展专业服务,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农业发展的动力。
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协会、研究会和中介组织等农民自我服务体系,开展有偿或互助性的自我服务。
总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