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匡超人

匡超人

《匡超人》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内容及主题、结构、主要艺术成就。

2、精读《匡超人》一文,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借人物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

3、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难点:把握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范进中举》,54岁才中举人,喜极而疯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板书课题)二、有关《儒林外史》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儒林外史》的内容、结构及及主题(参照教参和《骄子》)《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1)内容:全书共56回,背景放在明朝,实写清朝。

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具体情节见《骄子》)(2)结构:收为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3)《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艺术特色(1)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2)讽刺艺术三、节选前后的情节1、节选前的情节:小说第15-18回里读到的匡超人形象第15回:匡超人来到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柴行人消折了本钱,他不得回家,于是流落街头。

遇到马二先生(八股选家),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

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

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理。

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

因此受到知县(课文中的给事中李老爷)的提拔,中了相公。

第17回:知县被审,匡超人因受知县提拔担心将会祸及自己,于是,他在潘保正(村长)的帮助下来到杭州,旧地重游。

客舍中遇到景兰江(商人,擅写诗文),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

”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

——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潘保正之弟)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

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

”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超人,“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保正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

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

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

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2、节选后的情节(见《骄子》)四、文本解读1、结合课文第4-6段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2、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自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

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

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

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过渡语: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

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3、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举例说明)eg1: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eg2: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eg3: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对牛布衣吹嘘,被当场揭露还嘴硬。

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

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

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语言描写、辛辣的讽刺)五、拓展--《严监生之死》原文:……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

次早打发几个家人、小斯,满城去报丧。

族长严振先,领著合族一班人来吊孝;都留著吃酒饭,领了孝布回去。

《戏说严监生之死》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

几个侄子和些家人,都来讧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笔银子的,有说为两处田产的.纷纷不一,却只管摇头不是。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说:\'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她凑到严监生耳边低低地说了句。

众人看严监生时,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话长,还要从去年严老太爷的死说起.严老太爷年事已高,不幸染了肺病,撒手西去.而此时碰巧大儿子严贡生出差未归,料理老爷子后事的责任就自然落到了小儿子严监生身上.在围绕该土葬还是火葬的问题上,族人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土葬,另一派则坚持火葬.双方各自罗列理由一二三四五,争执不休,吵吵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敲定下来(幸亏严老太爷已经归西,不然听了这话估计非从棺材里跳出来不可.).这时,人称\'铁算盘\'的严监生保持了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101遍的比较,演算,推敲,验证,最终得出结论:还是火葬好,火葬划算,省钱又省事。

于是最后严监生一锤定音:火葬.说办就办,严监生手忙脚乱地雇车,雇鼓乐班子,一路吹吹打打把老爷子运到了火葬厂。

可人家不让,说还需要办一系列手续。

经人指点,严监生颠颠地来到收费大厅。

放眼望去,长长一溜收费窗口,活象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严监生直看得腿肚子抽筋,倒抽凉气.严监生硬着头皮蹩到第一个收费窗口,见窗口处贴着一张小标签,写着:50元(鲜花费).严监生心里打个哆嗦,想到随行还带有几个大花圈,灵机一动,就探头向窗口后面正忙于用手机炒股的中年妇女问道:“同志,用花圈代替一下鲜花,行不?”“不行!”中年妇女目不斜视,从窗口硬邦邦地扔出一句,像丢出块大石头,差点没把严监生砸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