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试题一、专业词语解释(一题6分,共30分)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2、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J.谷登堡活字印书早约400年。
3、沈从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和健康和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4、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侵略的运动,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
5、福楼拜: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卢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
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
福楼拜的代表作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
二、填空题(一空1分,共20分)1、根据下面三段文字写出相关成语①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答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②宋·苏轼《谢宣召入学士院状》:“圣旨召臣入院充学士,承旨使,星下独生蓬荜之光华。
”(蓬荜生辉)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身无长物)2、下面有关高风亮节的名言写出其作者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处:孟子《孟子·滕文公下》)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出处:屈原《楚辞·渔父》)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3、关于古代文体发展脉络: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
早起文学的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
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作为中国最早书面记载的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
汉代时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出现了汉赋。
从南宋晋末宋初开始,诗坛上相继出现了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派和易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为创作主体的“宫体诗”。
答案:歌谣(或古谣谚),神话传说,甲骨卜辞,汉赋(或辞赋、大赋),山水派,永明体(这个太冷门了……)4、我国古代出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外还有几个较长的分裂时期,包括:始于魏国代汉的三国时期,由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十六国时期,南朝是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这四个在南方前后相继的的总称,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个朝代和十个割据政权的合称。
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结晶,其中北半球日照最长的一天是“夏至”,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是“大暑”,开始凝结露水的日子是“白露”。
三、简答题(一题10分,共30分)1、简述赋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发展流变答案一、汉赋的概念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和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二、汉赋的发展及流变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四个时期:1、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成的赋。
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
这一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门客。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
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
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藻华丽。
3、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
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祢衡。
抒情小赋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2、简述古代历史的主要体裁形式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实的形式。
编年体史籍,以时间为经,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联系。
缺点在于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连贯。
《春秋》是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原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经孔子整理,成为用鲁国纪年编排的春秋时期各国史实的史书。
之后出现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编年史。
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建此种史书编撰体例。
司马迁创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以及“太史公曰”的形式和体例,“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列传”记各种历史人物,“表”罗列诸侯王世系,“书”综合记述重要领域的发展沿革,“太史公曰”则是作者个人表达对于事件、人物的评论。
这种体裁方便考察各类人物的情况和分门别类叙述了典章制度,但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的相互联系。
班固《汉书》承袭之一体例。
此后,纪传体成为“正史”的定体,二十四史都是依据这一体例编撰的。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编写,可补编年体、纪传体之不足,但同时期各事件间缺乏联系。
纲目体:从编年体史书中衍化出来的一种史书体裁。
创始于朱熹的《通鉴纲目》。
用大字标出提要,称“纲”;然后用小字叙述史实,称为“目”,此体便于读者检索。
会要:一种用于汇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典章制度的史书体裁。
创始于唐代苏冕的《九朝会要》。
(会要多属于记述特定王朝典章制度的断代史,而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记述了多个王朝典章制度及沿革的通史,可以说是“会要”的发展。
)断代史、通史:按史书内容涵盖的历史时期划定的史书类型。
中国古代的断代史,大多是特定王朝的历史。
通史指涵盖若干王朝或时期的史书。
通史包括《史记》《通史》《资治通鉴》《通志》。
二十五史除《史记》皆为断代史。
另外还有按涵盖的空间范围划分的国别史、地方史。
3、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的过程及成就其历史影响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帝国清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四、阅读题(20分)报任安书(节选)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1、填空(每空1分,共三分)文中的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信,提到的仲尼是孔子,《吕览》是指《吕氏春秋》。
2、写出文中繁体字对应的现在标准写法(每空1分,共3分)滅-灭鬱-郁竊-窃3、写出下列词语的解释①倜傥:才能卓异②厄:困厄、困苦危难③愠色:怨怒时的脸色④偿:补偿(注:解释均来自《文史要览》)4、根据上文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200字(10分)五、政论文写作(50分)题目:对干部读书现状的思考提纲:首先对干部读书持肯定态度,摆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