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总体评价:334综合能力,一如考纲说明一样,不会出现名词解释等题型,“以案例和论述分析题为主”的要求,各高校贯彻的都很好,环顾了其他很多高校的334真题,比照传媒大学的真题,我还是觉得,传媒大学还是“挺听话的孩子”,出题比较依照考纲的。
我认为传媒大学334真题出的还可以,简答题不难,在考纲上都有“直接”对应的考点,论述题出了“媒介伦理失范”和“广播电视频道化”,案例题出了2010年年初的热点“犀利哥”案例,用传播学角度来分析其走红的原因。
334综合能力科目试题总体不是十分简单,最后两题需要很好的知识功底才能答好。
大家不必太担心。
一、简答(每题15分)
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
【解析:大纲考点:第二章第三节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2、简述媒介制度的类型
【解析:大纲考点:第三章第一节一、2、媒介制度的类型】
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
【解析:大纲考点:第三章第一节二、2、媒介产业的特点】
二、论述(每题30分)
(1)试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
【解析:大纲考点:第四章第一节二、媒介伦理的失范;年度新闻热点;我在2011年1月3日《临考440后续资料》附送中把学术硕士年度《热点14:<媒介伦理失范>》也送给了专硕考生】
(2)试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可以选广播或电视)
【解析:大纲考点:第三章第二节二3、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今年出了频道化,为较难的实践发散性题目,考生可以选取央视某一频道、地方台某一频道或广播某一频率节目特色论述】
三、案例分析(45分)
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分析为什么犀利哥能够迅速走红(大概,给了一个简答的介绍)
【解析:乍一看,考生看不出在考纲的什么考点,但对传播学知识功底深厚以及对社会热点(尤其是网络热点事件常分析)熟络的考生来说,可以从中凝结出答题要点(考题问的是走红的原因,考生可不必答传媒在报道“犀利哥”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对精神病人报道产生的困扰等)】从四方面论述:
1、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对应考点:第一章第三节五3、媒介与议程】。
其实,现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出于“吸引眼球”等原因都会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集中报道,从而实现媒介的特殊功能---议程设置。
“犀利哥”事件无疑是媒体炒红的,而媒体炒作的背后,是与传播学里议程设置功能分不开的。
2、媒介的娱乐与商业功能【对应考点:第一章第二节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传媒在“收视率为王”的利益驱动下,将其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犀利哥”无意中引发的是一次席卷全球的媒介娱乐狂欢。
对“犀利哥”的炒作,无疑是全民娱乐狂欢的表现,在此事件中,乞丐“犀利哥”的帅气形象成为大家的谈资,虽然网民也比较关心他的身世,但媒介对于此事件娱乐化报道、事件中背后的商业化炒作,是主要方面。
3、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对应考点:第二章第三节三3、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网评:在某些方面上看,确实是现代传播媒体的功劳,展示了现代传播媒体强大的威力。
网评:“犀利哥”形象,由刚开始巧合下的抓拍,到网友后来炒作,以及此后引发的一连串故事,说明了现代网络的盛行,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网评: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也没有办法把网络置于身外,或许,我们就在这些信息的传播的,慢慢的接受。
在传播学的领域看,网络作为现在很强的一种传播媒介,能使信息快速,及时,海量的传播~这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在社会的层面,看待犀利哥的问题。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网络炒作的行为,背后,是暗示着我们,广大的网民,在网络精神上的另一种追求~这是很大的一个空缺~引领我们思考~
网评:大众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这种作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认知得以同步,在短短的时间内使人民达成共同的认识,凝聚人的力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如在“汶川大地震”时期我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向人民宣传得到大家的深却同情。
全国空前团结地共度难关。
人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分爱心。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网评:网络传播真的是时下风头最劲的传播方式啦。
在犀利哥的案例里,网络媒体惊人的传播效果显露无疑
网评: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一个无名乞丐都能扬名海内外,实在是不得不佩服传媒的力量网评:但是这种曝光、这种传播,其实给“犀利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所以说传媒还是有利有弊的啊不过利用好类似的传播力量,也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这便是一个如何使用的问题了……
4、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炒作之“娱乐至死”【非大纲考点,使用满足理论为传播学中的知识】
近年来,“芙蓉姐姐”、“全民偷菜”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现象,体现着网络受众寻求某种特定心理满足的“去价值”行为。
而“帅哥乞丐犀利哥”的流行更是把网络主体“娱乐至死”的心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
网络受众对煽情、猎奇事件的“使用”和心灵满足,使“犀利哥”的杀伤力愈发不可收拾。
实际上,如果没有网络的建构,“犀利哥”永远不会这般“犀利”,但正是有了网民的网络炒作,他便成了网络主体娱乐的工具和对象。
在这里,“犀利哥”的形象本来几乎没有任何炒作意义,然而网友们为了满足娱乐、好奇的心理,把“犀利哥”变成了他们宣泄的对象和工具。
2012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真题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
简述(1题15分)
1.媒介素养
2.传播媒介类型
二。
论述(1题30分)
1.通过“抢盐风波”谈谣言控制策略。
2.谈谈你对当前农民工报道的看法。
三。
案例分析(45分)
谈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的看法
2013中国传媒大学MJC新闻传播综合能力334回忆版
一、简答(45分,每题15分)
1.议程设置
2.媒介产品的特点
3.媒介融合
二、简述(60分,每题30分)
1.媒介形态沿革
2.网络论坛中有“沉默的螺旋”吗?
三、案例分析(45分)
针对美国《新闻周刊》自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停止出版纸质版,全部改用数字版,以此来谈谈你的看法。
一、简答
1.自媒体
2.涵化理论
3.舆论监督
二、论述
1.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微博与微信
2.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与其优缺点
三、案例分析
李天一案媒介伦理分析
一、名词解释
培养理论
媒体追利而违背伦理的表现
简述四种以上传播过程模式
二、简答
我国地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处理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
湖南湘潭产妇死在手术台的舆论,谈你的看法。
一、简答题(45分)
1.知沟理论。
2.简述怀特把关研究优缺点。
3.简述传播二功能说。
二、论述题(60分)
1.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问题。
2.论述“讲好中国故事”的困局和破解之法。
三、案例分析题(45分)
2015年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一则《小新上岗了!84岁新华社今启用“机器人记者”》消息在朋友圈刷屏。
试分析机器人能否取代传统记者?机器人记者能否让传统记者“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