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学习课件PPT
答案: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 妇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表达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 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的身世 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 下层妇女,特别是歌伎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 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 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 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 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 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 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 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 者的阶级局限性,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 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 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 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思想的对象, 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 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 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 力。 (2)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 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 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3)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 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 人易于理解。
4. 烘托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 是如何运用的? 答案: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 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 (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 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 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 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摹出了听者沉湎 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 力。
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 《琵琶行》一诗中描写演奏过程的第二段是尤为精彩的 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分为几个小层? 试详细分析。 答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急雨”“私语”“大珠 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 感情由悲愤而凄苦的变化,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第二 层: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 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 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 上层的悲愤凄苦转而抒发满怀哀怨,进而凄楚难表,以至 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描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 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刹住的乐声,感情由 激愤而凄厉。描写出乐声在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 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的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 恣意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目标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 诗中的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应该如何评价这 一人物形象? 【思考提示】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本诗是一首 长篇叙事诗,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位天涯沦落的琵 琶女形象,而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作者为我们揭示 了更为深广的社会背景,因此分析琵琶女的形象离 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 (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 而死的,这是大逆不道的。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 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 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 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 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 虽然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 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 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
3. 本文中景物描写对音乐描写及诗人感情的抒发起到了 重要作用,试找出并体味分析。 答案: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是 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获花, 色调 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 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 配合, 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 的心情。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 叙述离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 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 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 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③“东船西舷悄无 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句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 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 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琵琶行并序
一、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境内)人。早年热 衷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 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 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 府运动的领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
吟》共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 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 成就。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说:“童子解吟 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作于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 二、背景材料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 遇琵琶女一事。对此,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 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 (815)六月三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 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 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没想到却 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 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