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家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
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注重利用和开发教材的有效资源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在挖掘各科资源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
可以说,数学课本中许多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
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
但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
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注重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这节课是在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二年级有了一点的数数,读数的经验。
但是此年级学生对于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知识的基础上。
确定了本节教学设计。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根据几个现实生活的信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让学生体会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感,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形成了数值、位数及计数单位外,更注重
学生联系生活的同时感受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创设或收集现实生活化的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情境或教学行为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时,我考虑到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
学生由于在生活中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教学时注意到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而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
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东、西向的,学生背面刚好是东面。
又刚好是早上,学生很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想起自己后面是“东”。
)“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还来不及介绍,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歌“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此时的我已无需多言……随后组织孩子们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
整堂课学生是
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平移和旋转》这节课主要是研究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可以称为平移或旋转。
在创设情境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上升的电梯、转动的水龙头、推拉的窗户、转动的电风扇。
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场景,因此当学生看到这些图片时,学习兴趣非常高。
然后通过辨一辨,议一议,自然明晰地得出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
然后,让学生做一些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充分感悟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通过观察“游乐场”的活动方式,如孩子们觉得跷跷板、秋千的运动是什么运动方式,仍难于区别时,我及时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提升他们的智力和思考能力。
比如教学时,可采用故事、游戏、情境诱导和启发等方法,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习新课的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析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培养思考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会昌县筠门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