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
(以上由组委会填写)
教师参赛作品登记表
我(们)在此申明所报送作品是我(们)原创构思并制作,不涉及他人的著作权。
作者签名:1、胡心亮
2、袁清林
3、
注:此表请加盖公章,于2011年2月底前与作品同时上报省活动组委会,并提交Word 格式电子表格(电子表格与作品一起刻录到光盘中),表格电子版请访问e21“竞赛网()”或“教育信息化动态()”下载。
每件作品作者限报3人以内,按作者排序填写获奖证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电化教学
枣阳市刘升镇枣林小学胡心亮袁清林
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激发课堂生命与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探求;它直观、形象地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
一、电教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而恰当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时尤其需要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媒体课件,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表达教学内容,能让小学生在觉得课堂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趣。
教师在运用了媒体课件教学中,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必须注意创设最合适的教学情境。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应用题时,我们在动画中创设一个虚拟人物小华,他家要装修,需买十个立方米的木材,小华凭着在刚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的知识,自告奋勇地帮助爸爸计算,结果闹了不少笑话,还造成了损失。
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后,明白了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这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印象也很深刻。
此外,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曲优美的音乐,以助于学生大脑的调节,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电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向导
“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歌大学施瓦布教学提出来的。
他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要培养探究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
而多媒体教学就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利用计算机的超越时空,提供大量信息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独立或者几个一组利用计算机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去掉无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结合背景材料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体育战线也不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电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渡船
任何概念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学生只有从具体感性材料出发,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但学生有时对具体事例特别是对由具体事例得出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能准确了解并剖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思维障碍,并能在学生思维障碍处设计一些恰到好处解决思想障碍的感知材料,使之顺利实现思维的合理过渡和合理迁移,保证信息传输的畅通。
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有效的排除学生思维障碍,从而顺利地理解概念,同时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注意”程度。
例如:一
年级学生在学习加法后学习减法时,容易产生负迁移,使之在理解减法时出现思维障碍。
教材中有一道利用飞机图理解“2-1=1”的例题,静止的图像很容易使学生从加法的角度去思考。
如果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静为动的特点,设计一框活动灯片,或用微机演示,使学生看到飞机场上的两架飞机飞走一架的动态画面,从而很容易地理解题意,很好地掌握了减法的计算规律,使这种负迁移得到克服,从而学生的思维也就朝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了。
四、电教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的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也能借助电教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表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跳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感知的下跌奠定基础,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动画。
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形图,而后,在屏幕左右两边给出甲、乙两地,再分别设置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先标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各走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两小时后,两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行程问题的内涵及解题方法,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
又如:小学数学内容中的平均分是除法教学中的一个难度,特别是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如果采用课件或实物投影,就能变静为动,直观地展示一个一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物体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从而填补小学生表象贫乏的空缺,使他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