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

高三一轮复习师说


6.或师焉,或不焉 • 名作动,从师 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意动用法,以……为耻 9.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 意动用法,以……为师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自学检测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的
观点是相同的。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4.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 学习 以……为师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从师
军队
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 学于余(耻学于师) 3. 于其身也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自 介词,向
介词,对于
介词,比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间取独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4.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生乎①吾前,其闻②道也固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 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 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
① 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 ②闻:知道,懂得。 ④师之:以之为师。“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师:用作动词。 ⑥夫:发语词。 ⑦庸知: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①之:代词,这些。 ②耻、师:耻,意动。师,名作动,学习。 ③之族:这类人。族,类。 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⑥复:恢复 ⑦不齿:齿,并列 ⑧乃:竟 ⑨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结构梳理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纵比) 对其子 —— 对自身(自比)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横比)
慈父见背。
府吏见丁宁。
君既若见录。
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儿童相见不相识。
达标检测
1.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
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广东卷)
A )(06年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B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然,籍何以至此。 3.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
论证方法: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对比论证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正反对比,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论证了从
于其身 3 百工之人
耻师 不耻相师
大遗 师学习的 士大夫之 重要性。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合作探究
重点字词
• 1.孰能无惑

•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岂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①于:对于 ①耻:意动用法 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 ④其:指书 ⑤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⑦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 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不:通“否”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 ③,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 怪也欤!
之,取独;于,表比较。 ⑧无:无论 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 两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阐 释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 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⑨皆出于此乎?
一项是( ) D
A、陈利兵而谁何。 B、惟兄嫂是依。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翻译句子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 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2016 陕西商洛四月模拟) 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封官夺职,忠 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 士气,激励军心呢? (2)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 修,是丘之过也。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 ,六 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时④,学 于⑤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⑥之。
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 ②通:普遍 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④于:介词,可译为“被”。 ⑤时:时俗 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⑥贻:赠送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 智不及巫医
聚而笑之
乐师百工之

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③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 必有我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⑧弟子,闻道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
①常师:固定的老师 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之④徒:这些人 ⑤行:走。 ⑥是故:所以。 ⑦不必:不一定。 ⑧于:介词,比。 ⑨闻道:懂得道理 ⑩专攻:专门研究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秦人不暇自哀。
规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 奚”等。
大王来何操?
童子何知?
彼且奚适也?
彼且恶乎待哉?
规律三: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 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 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 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②人物传记。 4.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 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 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 句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
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 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流传 传授
解释经书的著作 传送
招待宾客的馆舍
道 1.有碑仆道 2.吾师道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策之不以其道 5.何可胜道也哉 6.道相似也
道路 道理 风尚 方法

懂得的道理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十年春,齐师伐我
古:用来……的,……的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 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大家
4.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
今: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5.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没有必要
一词多义
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5.舍相如广成传舍
5.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子”,他
•其
•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
•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代词,他(生乎吾前者)
• 3.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
• 4.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大概
• 5. 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反问,难道
• 6.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他们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①师道:从师的风尚 ②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出人:超出(一般)人; ③犹且:尚且,还; ③而:表承接 ④众人:一般人 ⑤下:低于 ⑥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⑦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 ⑧所以:……的原因。 ⑨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约.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①其身也,则耻 ①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 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惟利是图 。 惟命是从。
规律四:介词的宾语前置。介宾 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 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奚以知其然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