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匆匆,转瞬即逝。
回想起自己从教16年的教学历程,对它便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真切体会。
16年,于历史长河是转瞬即逝的浪花,于我的人生却是一段何其珍贵的黄金时期,因为人生又有几个16年!回首走过的16年,不敢说在教育岗位上取得多少成绩,但的确是深有感触。
经过十六年的累积,便多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提起笔来把这些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以便更好的激进自己。
我是1998年7月毕业。
当我踏上工作岗位后,来到萨木于孜乡中心学校,我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度过了16个春秋,我时常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可以沉淀和锤炼思想、积累精华,它是质疑自己、挑战自己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
王小波曾说过:“我认为思想贫乏是最大的罪恶。
”回想自己作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我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外乎内在、外在两个方面。
内因是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度
正如前面说到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我们就要做好风雨兼程的准备。
我们常常跟学生和家长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就出来了,愿意专研了,当然成绩就能上一个台阶。
我们步入工作阶段的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喜欢这个职业,愿意投身于这个职业,当然是最好的。
我有时常常回想起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
提前批第一志愿填的师范,二本填的师范,专科院校还是填的师范!我当时的班主任看了之后说:看来你是真个想当老师了。
是的,当时的我确实是非常想成为一名教师的。
我的家庭里,有七八位教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亲人,不敢说是教育世家,但是确实可以说是教师之家。
从这个角度说,应该是受到家里的影响的。
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但在她身上有着太多值得年轻教师学习的东西。
工作几十年间,她在我们杨圩中学创造了一份又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
刚上教育岗位的第一年我就担了班主任工作,刚好王老师也担了班主任工作,且是同一个年级的老师,于是有了和王老师深入接触的机会,我在那任教的两年时间,王老师经常以老师、长者的身份,对我以悉心地指导,使我很顺利的就能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而且越做越好。
可以这么说,我能很顺利的来到深圳教书,是离不开王老师那两年对我的引导。
因为政策的原因,我在杨于中学担任代课老师两年,还没等到考编制的机会,感觉没盼头。
经同学介绍,我2002年9月来到坪山中学任教,来到深圳,一切都与家里完全不同,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学校的常规我都比较陌生,所以刚开始会比较有压力。
但我觉得我总是那么幸运的,跟我同科组的老师都非常的热情,只要我问到的问题,他们都会非常热心的帮我解
答。
加上区领导也很重视中学教学,经常进行分片连校活动,互相听课学习,这样作为年青教师的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一、可以听到很多有经验老师的课;二、也让自己有机会上一些公开课,同时得到前辈们的指点。
为了锻炼自己,学校只要有上公开课的机会,我都会积极的准备、参与。
可能是同级组的老师看到我的工作热情比较高,所以第二年就让我担任了班主任。
多一份责任,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建设的核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保证自己的专业课上好外,我又不断的加强班主任的业务学习。
也取得了一点小成绩,2005年所带的初三(13)班中考各方面都取得了校最好成绩,自己也被评为“坪山街道优秀班主任”。
由于物理改为综合科的原因,我2005年8月来到龙岗区坪地中学任教 (也就是现在所在的学校),在坪地中学,可以说是更上一层楼了。
因为坪地中学的教研活动更多。
比如2009年6月,由教导处肖承江主任主办的“即兴演讲”比赛,2009年4月的“现场写作”比赛。
还有各种级别的公开课。
我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利于锻炼青年教师的基本功。
教研室的熊华老师本着多给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出发,经常会组织一些教研活动。
2009年6月撰写的论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科学课堂效率>>获区三等奖;我参
加了2009年12月的教学设计比赛,并获区三等奖; 2011年1月参加七年级科学备课组命题(原创)比赛荣获区三等奖;2011年4月参加初中科学教师学业评价现场命题(原创)比赛荣获区三等奖。
通过活动的磨练,自己的教学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受领导的表扬。
于2006年9月荣获“坪地街道优秀教师”;2008年9月荣获“坪地街道优秀教师”;2010年9月荣获“坪地街道优秀班主任”;2011年9月被评为“龙岗区优秀教师”。
回顾以前所走过的脚印,无论是深深浅浅,无论是大大小小,都有值得回忆的经历。
如果说我在“虚心学和勤实践”上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在这些过程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工作,在探索过程中,“此事躬行”方知浅,学海无涯需努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是我借古诗拼凑的心得体会,权当作结束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