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整理 中西方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整理 中西方近现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张寒晖 用陇东民歌填词的《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 唱》); (2) 改编的群众歌曲
田汉词,张曙编曲的《芦沟问答》 张鲁 根据陕北民歌《闪扁担》调改编的《有吃有穿》 多首连套的新形式,如阮章竞 用山西秧歌《苦伶仃》、《交城山》、《卖炒
土》和《大挑菜》改编而成的《妇女自由歌》 1943年,刘炽 编曲的《翻身道情》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富有特色的
③《共产儿童团歌》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 填词而成。
这类歌曲的特点:坚定的节奏,昂扬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斗争 气质。
④ 30-40年代优秀的填词名作: 根据美国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填词的《团结就是力
量》; 根据《跌倒算什么》的曲调填词的《坐牢算什么》; 安波 根据陕北民歌填词的《怎么办》、《拥军花鼓》;
《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 和《心工唱歌集》等。 儿童歌曲——《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创作与1902
年,是他留学日本期间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第一首填词歌曲 )、《铁匠》、《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思想——《何日醒》、《革命 军》、《美哉中华》 自己的创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
②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 ③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7、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新音乐”运动 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 育工作,而且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传唱和以乐歌为主的学校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 生开始较系统地输入了西方音乐知识。不仅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 歌曲体裁,而且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 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的构成因素,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 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对“五 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 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二、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包括戏曲音乐、说唱音 乐、歌舞音乐、器乐以及根据这些艺术传统新创作的音乐。 两种类型:① 吸收新文化、新音乐的成分,对传统音乐形式、构成有较多改进、创 新,从而有较大发展着。
贡献:①30年代筹组“中国戏曲音乐院”,并担任北平分院院 长
②编演了爱国民主、反对不易战争的《荒山泪》、《春 闺梦》等新戏
③提出“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 、 永”的演唱要求等
④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 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3、周信芳(1895-1975)浙江慈溪人。 贡献:①编演了《宋教仁》《学拳打金刚》等反帝反封建的时装新戏和
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 体“春柳社”,并在次年2月公演话剧《茶花女》中扮演主角, 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 1911年毕业回国,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代表作品:歌曲集——《国学唱歌集》、《李叔同歌曲集》 歌曲——《祖国歌》、《出军歌》、《春景》、《送别》、《西
花》等古装新戏 ③使花旦与青衣融合为一体,新创了“花衫”新行当 ④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梅派唱腔 ⑤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 ⑥曾赴美国、苏联演出,为中国传统艺术赢得了极其崇
高的国际声誉 (世界三大艺术体系: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
中国的梅兰芳) 2、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 同等音乐家。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 性的启蒙音乐家。
★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 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1902年 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沈心工是我国最早对中小学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 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
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 音乐结构:以简单、小型者居多,音域不太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
唱的形式。 (1) 填词的群众歌曲 1 由外国歌曲填词的歌曲
沈心工的《竹马》(根据日本旧军歌《马号进行曲》填词) 李叔同的《送别》(用美国奥德维《梦见家乡和老母》填词) 代,在工农运动和军队中出现了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 《孟姜女》调填配的《五卅运动》 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等。
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4、曲调的来源: ①歌调多取材于日本歌曲;( 《中国男儿》、《革 命军》、《勉女权》 ) ②选自欧美的歌曲填词;( 《春游》、《拉纤行》 ) ③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华航琛《上课》、沈心工《采茶歌》) ④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 ⑤同一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人物:
歌舞,风格以粗犷、质朴、通俗、明快为突出特征。 六、传统器乐 1、民间器乐社团——天韵社(1911年)、大同乐会(1920年)、今虞 琴社(1934年) 这些社团属于传统器乐爱好者的业余组织。 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把《夕阳箫鼓》改编成合奏曲 《春江花月夜》 2、传统器乐地方性乐种——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弦管、汉乐、北方 吹歌 ☆ 江南丝竹——原先流行于苏南、浙江一带,后扩大影响,称为 全国著名的乐种。 有结社合乐的传统,如“钧天集”、“清平集”、“雅 歌集”等社团,在 传播江南丝竹乐曲、培养演奏人才、发展乐种艺术方面 都做出了有益的工作。 代表作品:《春绿江南》、《紫竹调》、《寒江残雪》等。
新历史剧 ②曾参加“南国社”的进步戏剧活动 ③主张兼各派之长,注意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对节奏、力度、吐
字、气息等刻意处理,创造了质朴刚健、顿挫有度的“麒 派”唱腔。 ,于1910年由河北莲花落子与东北的“蹦蹦”合流而成。 代表人物:新凤霞 成兆才 花莲舫 李金顺 白玉霜 代表作品:《杨三姐告状》 《花为媒》 ,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嵊县一带,它最初是男演员组成的“的笃班”,
② 保持传统音乐原貌而没有改革者。 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的主要表现:① 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 城市立足、发展
② 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 的提高③ 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④ 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 改革艺术
⑤ 吸收新文化成分 ⑥ 传统音乐低俗化发展 三、戏曲音乐
湖》、《归燕》、《采莲》、《秋夜》、《隋堤柳》 自己创作——《春游》(三声部合唱,我国最早的合唱作 品)、《留别》、《早秋》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 《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歌》 《送别》原名《故人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 6、学堂乐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①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
③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 《出征》 )
④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 《勉女 权》 )
⑤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除去旧习俗、树立新风气,宣传学习科 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
⑥少儿乐歌,向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 《勉学》、 《赛船》、《春游》、《送别》 )
⑦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 《尊孔》 ) 、学堂乐歌的形式: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
③生腔与旦腔出现了多个流派 ④伴奏以二胡、琵琶为主,中西乐器兼采。 6、楚剧,形成于民国初年的花鼓类戏曲。 民歌与民间歌舞 式简朴的民间艺术体裁,绝大部分一直保留着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民间流传。 同各地广大群众的生活、习俗及方言等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民间艺术
题材 中反映现实生活各个方面最及时、广泛、直接的一种艺术品种。 城市小调——辛亥革命以来,五四运动前后,在我国广大城乡涌现出的及时反映现
☆ 广东音乐——最初流行于广州,开始采用粤胡(后称高胡)主奏,辅以扬 琴、秦琴的“三件头”为主的形式。 作品:吕文成《平湖秋月》 《步步高》 严老烈《旱天雷》 《连环扣》 ☆ 弦管——弦乐器、管乐器;歌吹弹唱
弦管在近代的发展十分显著,以“指谱”最为艺人们所重视。“指”,
就是指套;“谱”,就是谱套,是纯粹的器乐合奏套曲。 华彦钧(1893-1950),又称“阿炳”或“瞎子阿炳”, 民间著名的音乐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四大须生——余叔岩 言菊朋 高庆奎 马连良 武 生——杨小楼 花 脸——郝寿臣 南方以周信芳为代表的“麒派”和欧阳予倩领导的“南通伶工学社”的 影响为著。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京剧表演大师”,又名梅鹤鸣,字宛
华。 贡献:①提高了京剧剧本文学的水平,依靠一些文人编写剧本 ②上演了《邓霞姑》等时装新戏和《洛神》《黛玉葬
一、学堂乐歌 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2、学堂乐歌的内容:①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 国思想的;( 《何日醒》 )
②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 曲;( 《革命军》 )
拖腔、浓烈的西北说唱风格与戏曲式的唱腔融为一体,使这 支改编歌曲具有十分洒脱、爽朗和鲜明的艺术色彩。 (3) 创作的群众歌曲 ①“五四”时期:萧友梅根据古诗作曲的《卿云歌》,赵元任《劳 动歌》等。 ②抗日救亡时期:
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1934)、《义勇军 进行曲》(1935)
百灵作词,聂耳作曲的《码头工人歌》(1934) 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开路先锋》(1934) 任光作曲,安娥作词的《渔光曲》(1934) 塞克词,冼星海曲的《救亡歌》(1936) 赵启海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 桂涛词,冼星海曲的《在太行山上》(1938) 张寒晖作词作曲《松花江上》(1936) 麦新 词曲的《大刀进行曲》(1937) 贺绿汀 词曲的《游击队歌》(1937) 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的《长城谣》 ③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群众歌曲创作 凯丰词,吕骥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先珂词,冼星海曲《游击军》 公木词,郑律成曲《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 陈毅词,何士德曲《新四军军歌》 李伟作词作曲《行军小唱》 《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 民解放军军歌》 马可词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曹火星词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④儿童歌曲的创作——安娥词,聂耳曲《卖报歌》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