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征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征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征主讲人:安福元通过人的行为表征来洞察其内心秘密,早已被人所使用。

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及其他许多专业人员都已认识到通过分析评断人的行为来做出诊断的价值。

连产品推销员、小商小贩,也已通过观察顾客的行为表征,来分析他们认购的心理,并充分地加以利用。

在讯问领域内,我国先秦时期就提出“以五声听狱讼”,后来,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还用法律将其作为审案的方法规定下来。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五听”是具有心理学根据的,但是把它作为一种断案的依据,则是不科学的。

历史上运用“五听”的案例:古代官吏郑子产一次在去上朝的路上,忽听一妇人在其夫坟前哭泣,于是他叫轿夫停下,仔细倾听,然后差人将妇人叫来盘问,妇人果然承认她就是杀夫凶手。

后来,人们问子产为何如此神奇,子产说道,正常人如果家人生病,其心理状况的变化过程是:始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

而妇人在哭中不哀而惧,其中必定有诈。

可见,五听的方法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是观察必须深入细致,二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来判断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

主观臆断与实事求是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差。

因为人的心理活动,虽然都会在人的外部表露出来,有些表征能被人的肉眼所察觉,然而人的某种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征;相同的行为表征,也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源于不同的心理活动。

所以被测人在讯问中的行为表征来判断其是否撒谎,把它当作如何讯问的依据还是可取的。

长期以来,许多侦讯人员几乎完全依赖于被测人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有些侦讯人员只是通过“直觉”判断被测人是否诚实,也有不少侦讯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评断被测人行为表征的经验,但对被测人在讯问中行为表征特征的系统研究比较薄弱,尚无有价值的成果。

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不敢太多涉足这个敏感的禁区。

同时,也与我国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有关,人们还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和适用的研究方法所致。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上个世纪随着神经生理科学、现代心理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测谎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撒谎的原因和表现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并把这些成果应用到刑事侦查中,尤其是应用到侦查讯问中,而且写进刑事讯问的教科书里。

为填补国内理论研究的这块空白,将美国学者弗雷德·E·英博等著的《审讯与供述》和另两位美国学者阿瑟·S·奥布里和鲁道夫·R·坎普托的《刑事讯问》中有关这方面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了下列内容。

应该指出,尽管行为表征的评断在识别诚实者和说谎者时很有帮助,但是不能认为它们对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决定意义。

对人类行为的任何“诊断”均如此。

甚至当某些行为表征在侦讯人员看来非常明确时,其价值也仅仅是判断被测人诚实与否的倾向性依据。

因此,侦讯人员只能把它们作为决定如何讯问的根据,而不能作为认定被测人有罪无罪的根据。

此外,侦讯人员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行为表征,而应把被测人的所有行为表征综合起来加以评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言反应的评断语言反应包括声音语言和作为替代语言的动作,例如用点头表示“是”或用摇头表示“不是”。

此外,语言反应的范畴还包括诸如语调、说话速度、音高和吐字清晰度等语音特征。

细心的人不仅能听出语言反应的意义,而且能听出与这反应相关联的节奏、字词和强调之处。

语言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和讯问实践都表明,被测人在讯问中说真话和说假话的语言反应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提问做出语言反应所间隔的时间长短一般来说,对提问立即做出回答是诚实的一个标志,而延迟的回答则表明有欺骗的可能性。

因为一个简单、直接、明确的问题并不需要在做出回答前有很多考虑,而延迟回答常常反映出在试图编造一个假的回答。

(二)是否直接从正面回答提问当直接问及犯罪本身时,被测人诸如“是我?我一整天都在家中”“我为什么要偷钱?我不缺钱”等回答就不是正面的回答。

这些回答属于躲避性的,而且常常是虚假的,是被测人企图用一种与问题目标无关的评论来回避正题的作法。

(三)记忆力的好坏有些被测人在做出否定回之前略有迟疑地说,“让我现在想想”,其目的是求得时间来考虑如何有效地说谎或回忆以前的陈述,装成对问题认真思考的样子来掩饰实质上的有罪反应。

诚实的被测人无须对回答深思熟虑。

他实际上只有一种回答,而且无论提问怎样重复,这回答也是基本相同的。

诚实的被测人不需要依靠好的记忆力来做出回答,而说谎的人在回答时容易出漏洞,必须小心翼翼地防止做出前后矛盾的陈述。

也有些被测人为保持所编的“故事”前后一致而形成的思想负担有时会使其产生思维障碍,以至于使他根本无法回答问题,完全失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

还有一些说谎的被测人有时在对查询性问题或对其说谎的直接指责时,会假装记不起来了,通过使用这种策略,说谎的被测人努力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不去冒险直接说谎。

另外,有些说谎的被测人可能表现得似乎其记忆力极佳,甚至对一些无关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四)表现过于谦恭被测人表现得过于谦恭,甚至达到一再尊称侦讯人员为“长官”的程度,这可能表明该被测人想讨好侦讯人员以获得其信任。

这种被测人在听到对其的指控之后会说“队长,我知道您为我好,但我确实没干”,“我明白您的意思”,等等。

这种话表明该被测人可能在就查问的问题说谎。

一个诚实的被测人没有必要使用这种带有歉意的语言,更没有必要解释说自己听懂了侦讯人员的指控。

相反,诚实的被测人可能会对指控做出烈的反应,或者直接否认,或者用语言表明自己的愤怒。

一个被测人如果“向上帝发誓”,或者“向毛主席保证”,或者要用其他形式的宣誓来支持其回答的话,那么他很可能讲的不是真话。

与此相反,诚实的被测人对自己陈述的可信性充满信心,他们不需要这种宣誓。

但是,侦讯人员必须牢记,具有某些文化传统的人可能习惯宣誓或使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这种被测人的宣誓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在说谎。

(五)回答的用语是否简洁明快诚实的被测人会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因为他们不害怕落入什么圈套。

他们知道自己讲的是实话,没有理由去装饰或延缓回答。

他们敢于直截了当地指出侦讯人员对其怀疑是错误的。

而且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困难来回答那些突然提出的无关问题,还会及时纠正侦讯人员在一些无关细节上出现的错误。

而说谎者往往不会这样做。

(六)回答问题的清晰程度诚实的被测人不仅回答问题直截了当,而且其讲话也比较清楚。

而说谎者则常常说话含糊不清或声音很小,以至于不容易被听清。

也许他们希望因自己说话声音小而使对方不太确切地理解自己的含义,如果对方以后提出其回答虚假时,他们可以否认曾说过这样的话,或者声称自己没有听清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说谎者可能用极快的速度说话,或者可能在其声音的语调或音调上变化不定。

同样,语言反应中伴随着不自然的干笑或假笑,也是掩盖谎言的一种常用伎俩。

(七)对刺激性词汇反应不一样诚实者不怕使用那些刺耳且明确的词汇,如盗窃、强奸、杀人、刺伤和抢劫,等,但是说谎者则往往回避这种词汇,以便减轻自己的有罪感。

甚至当使用刺激性不太强的词汇时,说谎者的语调也会显得很微弱,而诚实者的语调则是强有力的。

二、非语言反应的评断非语言反应包括身体动作和位置变换,姿势和手式,面部表情和目光交流。

非语言行为的内在动机是减轻焦虑和不安。

无论通过松弛行为,还是通过转移行为,所有伴随着欺骗反应的非语言行为都出自于一个有罪被测人缓解焦虑不安心情的努力。

(一)与侦讯人员目光接触的程度非语言行为表征中最重要的传递信号之一是被测人的目光与侦讯人员的目光保持接触的程度。

说谎的被测人一般都不直视侦讯人员,他们看着地板,看着旁边,或看着天花板,把目光注视在侦讯人员以外的地方。

这样会使被测人感到不安的心情有所减轻,而且看着天花板或地板时说谎比较容易。

于是,他们或者用一些替代动作来避免与侦讯人员的目光接触,或者过分地以一种挑战的方式注视着侦讯人员,“瞪着眼睛说瞎话”。

诚实的被测人则与此不同,他们的目光或行动中没有戒备意识,他们可以轻松地保持与侦讯人员的目光接触。

尽管他们有可能心存担忧或恐惧,但他们并不会表现出对其回答的,可信性的担心。

虽然精神集中,但他们轻松随便的态度并未完全被约束住。

他们无须准备,因为他们的回答是真实的。

总而言之,一个不敢与侦讯人员的目光接触的被测人可能是不诚实的。

但是,应该考虑到眼睛伤残,目光无力,自卑情绪或情绪波动的可能性,因为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躲避目光接触。

此外,有些文化或宗教习惯认为目光直视一位“当权人物”是不恭敬的行为。

由此可见,侦讯人员应了解有关被测人的背景情况,以便查明各种使被测人不敢进行目光接触但并非不诚实的原因。

为了有效地从目光接触中识别是否诚实,侦讯人员不能挑战地要求被测人看着自己的眼睛。

许多说谎的被测人都会接受这一挑战,并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他们甚至会在整个讯问过程中一直盯着侦讯人员。

这样一来,这一挑战和应战就会破坏了表现出更多的有意义的行为表征的机会,甚至会使继续讯问失败。

侦讯人员不要目不转睛地盯着被测人,而应有点漫不经心地观察对方的眼睛及其他行为表征,避免使被测人感到极不自在。

随意地扫一两眼被测人的眼睛,然后很快地与被测人的目光接触一下,就足以查明对方是否有意回避自己的目光。

这是一种有效地观察被测人眼睛活动情况的方法,而且不会使对方意识到侦讯人员在研究其行为。

否则,被测人会变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侦讯人员失去观察的良好机会。

(二)面部生理现象被测人的说谎行为,甚至说谎的念头都会在中脑区域造成直接的功能紊乱,而在他的面部发生生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外在表征:1、出汗异常。

人体功能活动量比正常状态的异常增加时,会引起神经高度紧张,大量的出汗便是其标志之一。

在正常温度下,人是不会出汗的,讯问过程中,如果被测人身体的若干部位出汗过多,这就是他说谎或企图说谎的最基本的标志。

最应该注意的部位是双眼之间或上嘴唇,汗珠会最早在这些部位出现,并且变得清晰可见,前额的汗珠则先在发际线下出现,然后扩散到整个脸部,手掌出汗的速度也较快,此外,腋窝也是出汗较多的部位。

讯问中,如果发现被测人出汗过多,侦讯人员就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应向被测人指明这种情况,同时指出这是他紧张、不安、说谎的可靠标志,这是证明他说谎事实的“证据”。

当然,对侦讯人员来说,不能把上述推断当成逻辑上的必然结论,因为出汗可能只是高度激动的标志。

然而,从被测人角度看,却很难对出汗过多做出合理的解释。

所以侦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暗示被测人,“出汗是由于说谎所引起的”,并且能令其信服。

2、脸部、颈部的皮肤过分苍白或发红。

脸色苍白惨淡通常是说谎的反应。

皮肤的正常颜色是取决供应给表皮层、次真皮层细胞和外表皮细胞的钾、纳离子之间的灵敏的化学平衡。

在撒谎的刺激之下,这两种化学物质的平衡状态被打乱,二者之间交换电解质的速率大大增快,在比正常速率快得多的情况下,纳离子迅速消失,于是脸色变成苍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