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一、四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

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

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

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

只可惜项羽自杀了。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

“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

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

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

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联点出送别之地,其中首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

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又暗切“送”字,为下面的画面染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颔联、颈联继续描写江上的景色: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海门深邃,浦树幽远;树上水雾缭绕,显得滋润在。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无不笼罩在烟雨薄雾之中,无不染上离情别绪。

诗人在尾联爆发了自己的感情,一改含蓄,直抒胸臆,又用一个“比”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使情与景妙合无缝。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描写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表现手法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情练习:说说下列诗词是属于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情之难抒,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

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自然“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遂使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凉风、闻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觉得诗人的率真,诗风的明朗。

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

不过,诗人要写的并非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点评]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描写:用形象性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环境、和场面做具体描绘和刻画。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说说下列诗歌属于哪种描写方式?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后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

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

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

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

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晖”。

从整体入手,实写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沾衣”虽是难免,可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却也是另一番极富诗意的境界啊!然而,这可不是远在一旁所能见到的。

它必须登高山、探幽谷,身临其境,才能领略。

虚写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其他常用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渲染、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先声夺人、以小见大、映衬烘托用典、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说说下列诗歌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寒山●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迭字是它的特点。

通篇句首都用迭字,是不多见的。

[点评]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

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杂诗无名氏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无定河”和“赫连台”这两个地名,以其所处的地域和所能唤起的对古来战争的联想,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有助于诗句的抒情。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李白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

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