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西部地区仍处于不持续发展状态中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不难看出,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不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明显的比全国高出2.2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出6.39个百分点,而死亡率仅比全国和东部地区高出0.5和0.7个百分点。
与此相适应,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出1.75个点百分,比东部地区高出5.77个百分点。
如果从各省、自治区方面来考察,整个西部地区除了重庆、四川和陕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它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过快和过高的人口增长速度,一方面使得普九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因经费和师资紧张而无法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种经济后果”。
统计显示: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人,而日本的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2倍,美国是我国的12.2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8.5倍。
在淡水资源方面,就总量而言,中国占世界第6位,达到28万立方米,但是倘若按人口占有量排列,却在第88位。
无论从区域面积或人口总量来看淡水资源数量,中国都被列入淡水缺乏的国家之列……。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接近于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
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乃当务之急。
另据统计,东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42%,而西部地区则为27.07%,比东部地区高出13.65%。
这一方面表明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教育的贫困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的,相反,主要是靠经验类的知识(包括大量消耗资源)而推动的。
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努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不仅不利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而且不利于迎接知识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讲,四个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水资源日渐枯竭。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
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尤其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粮,造成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得这里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日渐枯竭。
统计显示,整个黄河经济带内每年缺水达150亿立方米,虽然通过节水可获得100亿立方米,但仍缺水50亿立方米。
1996年黄河断流时间超过150天,断流距离达700km,1997年断流累计达200天以上,下游全部断流。
1998年和1999年断流分别达215天左右。
全经济带内不仅城市缺水、工业缺水,而且浪费水最严重的农业也整体上缺水。
另据统计,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20世纪80年代有大小湖泊4077个,总面积为1763.8平方千米,但目前已有2017个湖泊干涸。
新疆塔里木水系也正在经历支流断流、干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的变化。
据科学预测,2010年塔里木地表径流总量将被用完……。
由此可见,我们的黄河母亲“奶汁”已不足以养育她脚下的大地和大地上亿万儿女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已经演变为永远的神话。
(三)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多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80%。
甘肃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其中仅黄河流域就有11.25多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倾泄泥沙5.18亿吨,约占输入黄河泥沙总量4.4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总面积的21.4%。
陕西黄河中游地区有4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1973年以前,陕西修建水库192座,现已被泥沙淤满的有41座,约占21%,其余的大部分水库有40%的有效库容被泥沙淤积。
(四)沙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
如果加上内蒙古,这一地区几乎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
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
青海省沙化土地约有1亿亩左右。
不仅如此,而且每年仍以100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大,目前大约已有5899.5万亩农田、7399.5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仅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就有近5000万亩。
新疆沙漠面积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59.05%,达42.1万平方公里。
在全区16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沙漠面积就占25.4%;在76.48万平方公里平原中,沙漠则占56.4%。
据了解,沙漠化扩展最为严重的是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南缘、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绿洲,流沙的年南侵平均速度为10米以上,在一些严重地段速度可达每年40米左右。
甘肃的沙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的三地(酒泉、张掖、武威)两市(嘉峪关、金昌),有各类沙漠化土地50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河西走廊土地总面积的18.25%,几乎有总数的一半在酒泉地区。
以玉门市为例,20多年来沙漠南移310多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近700万亩,并以每年6至10米的速度从北、南、西三面向绿洲侵蚀。
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敦煌市,30年间受风沙危害的农田面积达30万亩。
受土地沙漠化影响,草场资源退化十分严重。
据统计,目前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不仅如此,而且目前仍以年平均2000万亩退化速度继续恶化。
在新疆,全区草场退化和沙化面积达7000万亩,退化的草场减产幅度在25%以上,年经济损失约为18亿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有2426万亩草场严重沙化,占退化草场的22%,且沙漠化每年仍以341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展;在甘肃已退化的1.0693亿亩天然草场中,重质退化的草场达331万亩。
据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提供的资料,造成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其中草原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5.3%,过度采木蕉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其他原因占8.5%。
(五)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1、工业固体物废物污染。
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1997年中国县及县以上工业废物产生量达6.58亿吨,比1985年增长25%,综合利用率仅为45.6%。
其中,西部地区工业废物产生量达1.26亿吨,占全国的19%,综合利用率仅为3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5.4个百分点,比中部低9.5个百分点。
2、水污染。
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16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为188.33亿吨,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由西部工业排放的。
其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仅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仅占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
3、空气污染。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供的数据,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受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而甘肃、新疆、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及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
大量二氧化硫排放的后果是形成酸雨,引起土壤、水体酸化,危害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损害建筑设施。
面对这样的情况,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由过去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变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从而把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我国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议程加以落实,这是党和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一个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无疑要坚持这一策略。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解放思想,树立长远、整体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西部大开发,给广大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带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机遇。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而言,思想解放相对滞后,观念陈旧、保守,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不仅仅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而且需要牢牢记住,东部地区“先开发、后治理”和西部历史上滥伐乱采带来的教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警惕那种贪图一时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杀鸡取卵”式经营所带来的危害。
表现在思维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先局部分析,而后综合的方法,转变成“系统分析法”,把西部大开发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特征和运动规律,追求整体和长远效益。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法律是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靠。
最近,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设立西部大开发方面的法律。
纵观西方各国,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如美国,1961年和1965年分别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和《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应提供帮助困难地区发展的必要的公共设施,根据该项法律规定,经济开发管理者从1966年到1991年,对欠发达地区的8100多个公共项目提供了43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
1990—1995年五年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了1/3;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后进地区振兴的法律,关于国家的大型区域开发项目的专项法律,对日本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悬殊很大,有必要通过国家法律强制手段,促进西部地区开发。
(三)制定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
政策保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要给西部地区倾斜政策。
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转向东南沿海,国家实行了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关于西部大开发,国家已经出台和还将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的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政策等等;二是西部地区应当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便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国家政策,主要应当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等。
(四)搞好环境保护,注意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然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江泽民在西安又一次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就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