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南极磷虾问题的研究

关于南极磷虾问题的研究

远洋渔业概论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14–4 班
姓名:李玉兵
学号:1406160124
关于南极磷虾问题的研究
南极磷虾通常指的是南极大磷虾,是地球上已发现生物量最大的单一物种,其体长一般在 5. 6 ~ 6. 0 cm,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

在南极生态系统中,仅南极磷虾这一种就足以维持以它为饵料的鲸鱼、海豹、企鹅的生存和繁衍。

根据最新估计,南极磷虾的生物量为 6. 5 ~ 10. 0 亿 t, 因其巨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资源,以及在南极生态系中的特殊地位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

其总量保守估计可达数亿吨,这一处于南大洋食物链的中心,是鲸鱼、海豹、企鹅等动物的主要食物。

全球的南极磷虾渔业每年约为10万吨,主要渔业国家为韩国,挪威,日本及波兰。

产物在日本主要用作为料理,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则深加工为动物食品(虾油或虾干)及渔业饲料。

在全球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南极磷虾有望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蛋白质资源库。

南极磷虾是高蛋白质的食物,据生物学家测定,南极磷虾肉中含蛋白质17.56%,脂肪2.11%,且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全部8种氨基酸,尤其是代表营养学特征的赖氨酸的含量非常丰富。

与金枪鱼、虎纹虾和牛肉相比,南极磷虾的赖氨酸含量最高。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南极磷虾、对虾、牛乳和牛肉的氨基酸综合营养价值比较评分,结果磷虾得100分,牛肉96分,牛乳91分,对虾71分。

国外科学家计算,一年捕捞7000万吨南极磷虾,即可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每天提供20克高质量蛋白。

磷虾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也是通过脱壳来生长的,它们将阻碍身体增长的旧壳脱掉,在新壳尚未硬化前身体迅速膨胀。

南极磷虾的寿命一般为 5 ~ 7 年,
2 龄以后即成熟,体长最大可达到60 mm 以上。

夏季以捕食浮游生物为主 , 其它季节则以浮游动物为食。

分布的区域随季节和成熟期而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的渔场在南极半岛附近 , 从初夏到盛夏(12— 2 月份 ) 成熟的个体分布在大陆架的斜面上,而未成熟的个体则分布在大陆架的边缘。

南极磷虾有结群的习性 , 经常在 200 m 以浅的水层形成密集的群体。

在海上结群的磷虾使海水呈红色斑块,有时会延伸到方圆几公里,其密度可达每立方水体几千尾。

南极磷虾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白天一般生活在深水中,夜幕降临后才浮到水面摄食。

南极磷虾的另一特征是:会~花~光!科学研究表明,南极磷虾在其眼柱、胸足和腹片位置长有生物萤光器官,这些发光器官高度发达,每隔2-3秒就会发出接近手电筒强度的黄绿色光,在发光器官内还包含一个凹反射体和一个晶体,可以通过肌肉调整向特定方向发射光线。

目前,这种发光能力的具体作用尚无定论,有些假说认为,这些光有助于南极磷虾进行伪装躲避捕猎者;也有专家猜测,发光能力在交配或夜间聚集时其交流作用。

由于磷虾体型较小,长成后约达6厘米、2克重,其捕捞生产存在诸多问题:捕捉磷虾的网网眼非常细小,拖曳时引起很大的阻力,可能产生船头波将磷虾驱离到渔网两侧;第二是细网的网眼很快会被阻塞,无法长时间拖行;再者,细网在捕捞磷虾时容易损坏、破孔,影响捕获量。

另外一个问题是磷虾的运送,由于捕捞时造成的挤压,磷虾容易损失体液,捕获的磷虾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会几小时内死亡、变质。

处理的主要办法是去掉虾头,保留虾尾肌肉部分,同时剥除几丁质甲壳(南极磷虾虾壳氟含量较高,不宜食用),最终制成冷冻品或浓缩粉末。

由于南极磷虾含有丰富的磷虾油,含有身体很需要的四种磷脂,而且污染量极低,近年来捕获的南极磷虾大多被用于提取磷虾油类保健品。

中国目前开发南极磷虾应存在不少问题:
1、成本压力;南极磷虾开发首先面临的就是相对较高的成本压力,南极磷虾的捕捞需要中层拖网;南极远离补给区域,产品需要长距离运输与保藏;南极寒冷的气候对各种设备性能要求较高;南极磷虾捕获后要立即进行虾壳分离加工等技术需求,都增加了南极磷虾产业的成本。

2、技术制约;南极磷虾开发产业耗资巨大,动辄数亿资金,是一项复杂而又有较高风险的商业计划。

对中国而言,尚有许多技术需要深入研究与引进消化。

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商业规划,没有找到可以盈利的产品,没有可盈利产品的制造技术,盲目地进行商业开发,后果难以想象。

尽管南极磷虾捕捞产量增长缓慢,国际上很多国家正在努力探索其产业发展的途径。

在大规模商业性开发投入之前,有必要将产品的加工工艺、产品设计、相关市场分析等基础工作进行充分的研究,否则很可能步苏联和东欧国家失败的后尘。

3、产品和市场;虽然南极磷虾富含Omega-3s等药用成分,是保健食品和美容等工业产品的珍贵原料,但是国际上对这一终端产品的技术开发程度不尽如意,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均不成熟。

高附加值现有南极磷虾产产品技术和市场开发不够。

因此,中国在开发磷虾的发展方向应遵循以下几点:
1、完善加工制造技术;在技术准备不充分、高附加值产品制造技术没有研制成功的条件下,特别是现场虾壳分离的机械设备以及现场虾壳分离技术尚没有研究到位的情况下(如捕获的南极磷虾产品由于壳内含有过量元素氟,不能作为人类食品),如果贸然投入商业开发,最终结果只能走日本的老路。

因此,
必须树立产品开发优先的原则,重视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技术,从而化解南极磷虾开发所面临的高成本压力。

这是由南极磷虾虾肉产品较为复杂的加工技术决定的,也是由南极磷虾本身具有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决定的。

因此,对中国而言,目前南极磷虾产业开发中,南极磷虾最终产品的设计和相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的研究是重中之重。

2、做好产品市场分析;产品的研制不但是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

在中国开发南极磷虾策略选择中,产品的经济技术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和调查等应该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

经济成本和市场需求分析,是整个南极磷虾商业开发计划的基础。

3、改进捕捞技术;南极磷虾捕捞成本相对较高,这是由南极水域远离补给等地理位置特征决定的,还与南极磷虾深海栖息习性有关。

另外,由于南极磷虾容易堵塞网目,从而使传统网具的捕捞效率大大降低;南极磷虾在网内易被挤碎,导致高含量氟渗入虾体,降低产品价值。

近年来,挪威利用新的捕捞技术,使南极磷虾的单船捕捞产量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传统捕捞过程中南极磷虾的死亡,也降低了捕捞成本20%。

因此改进捕捞技术,事关南极磷虾商业开发成本的降低,也是成功开发南极磷虾的关键。

4、优化作业措施;由于南极磷虾资源比较丰富,因此渔场的寻找不是目前中国南极磷虾开发的重点。

现有的探捕调查,应该紧密结合捕捞技术、产品的现场加工机械和加工工艺研究和改进进行。

由于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时机远未成熟,应该以渐进的方式实施探捕作业。

重点解决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中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渔场的寻找。

如果在捕捞技术研究没有跟进、产品设计没有到位、产品市
场没有开发、产品加工技术没有完善的情况下,盲目投入资金进行商业开发,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我国应以长远的目光持续关注南极磷虾的发展,不断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政策和相关设施的支持和建设,为南极磷虾早日实现商业化,为我国渔业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早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