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这次上的《大道之行也》是我为探索“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主要是以自主式导学案为载体来构建课堂。
我校是自主式课堂教学的试点学校,导学案的使用已经快两年了,导学案、导学单、任务单……对于导学案的编制我们进行了很多尝试。
学生通过完成传统的导学案,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充分预习,但这种预习依旧是被动、机械性地接受老师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使课堂失去了新鲜感。
所以,依照传统编制的导学案必然不能适应课堂。
自主式导学案就是我新的尝试。
二、导学案
自主学习
1.阅读本文后,我觉得学习本文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
①
②
2.这篇课文我读了遍,(已/未)背出。
3.我认为这篇文言文中这些字词的音形义需要自己特别注意,现将正确的内容整理如下:
4.借助工具书后,我对以下词句的翻译仍有困难,希望同学们能够帮我解决。
5.我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组内合作交流:①在自己的导学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完善自主学习第3题。
②解决自主学习第4题,仍有困难,写在小白板上。
2.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第5题。
我的收获
1.经过本课的学习我(完美/较好/基本)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
2.我(完美/较好/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
3.我将自主解决的问题:
资料助读
《礼记·礼运》⑴共3552字,开头384字摘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⑵宾,事毕,出游于观⑶之上,喟然⑷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⑸,丘未之逮⑹也,而有志焉。
……(课文省略)今大道既隐⑺,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⑻以为礼,域郭沟池⑼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⑽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⑾,以贤⑿勇知,以功⒀为己。
故谋用是⒁作,而兵⒂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⒃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⒄,以考⒅其信,着有过,刑⒆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⒇,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
[注释]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有些是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⑵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⑶观(ɡ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
⑷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
⑸三代:指夏朝、商朝和周朝。
英:英明君主。
⑹逮:赶上。
⑺隐:消逝。
⑻大人:这里指国君。
世:父亲传位给儿子。
及:哥哥传位给弟弟。
⑼郭:外城。
沟池:护城河。
⑽笃:淳厚。
⑾田里:田地与住宅。
⑿贤:尊重。
⒀功:成就功业。
⒁用是:因此。
⒂兵:这里指战争。
⒃选:
指杰出的人物。
⒄著:彰显。
义:指合理的事情。
⒅考:成就。
⒆刑:典范。
让:礼让。
⒇埶(shì):同“势”,指职务。
去:斥退。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与”、“矜”、“亲”、“子”、“归”、“贼”、“之”、“为”、“而”、“其”、“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受“大同”社会的风貌,基本背出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渴望和睦、安定、富足、幸福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爱他人、诚实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受“大同”社会的风貌。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平等待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勤奋进取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放《大道之行也》录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真完成了《大道之行也》导学案,老师整理了大家的学习目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