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登勃朗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登勃朗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文意,了解作者的游览经历。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游历,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法。
难点:品味精彩语句,感受景物之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组阿尔卑斯山和它的主峰勃朗峰的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
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颇为壮观。
勃朗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登山运动胜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为阿尔卑斯山脉最大的旅游中心。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游历勃朗峰后如何描绘勃朗峰的美景的。
二、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这个笔名是当时船上的水手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
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参考示例:“逗留高地仰望峰巅的独特美景”这一处最精彩。
作者抓住峰巅周围满目华彩、变幻无穷的特点,用生动的语句,勾勒出云的色彩、形态、气质,令人不由产生无限的遐想。
3.结合具体景物,作者是如何对景物进行描写的?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指名回答。
参考:以第2段为例:作者描述登峰途中所见美景,先总说景色秀美,然后具体描写。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景色的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课文第6段作者由观赏到峰顶的美景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美丽迷人的景物如同肥皂泡,并非时时存在,有时稍纵即逝,需要人们好好珍惜。
这样独特的感受更突出勃朗峰上景物的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特点。
5.本文的题目是《登勃朗峰》,但文章的后半部分是记叙下山时的经历。
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不能删掉。
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后半部分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这样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从修辞、用词、写法等角度赏析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
提示:可按下面的格式进行——(1)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这句话中××词语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思考,交流,展示,评价。
师生总结:一篇精美的游记,除了选取优美的景物进行描写,文章精美的语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同学们大声朗读你喜欢的写景语言,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四、总结拓展(一)课堂小结1.复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翌.日(yì) 辚.辚(lín)俯瞰.(kàn)皑.皑白雪(ái) 巉.峻(chán)拾.级(shè)灼.灼(zhuó) 霓裳..羽衣(ní)(cháng) 颠簸.(bǒ)打嗝.(gé)(二)拓展延伸用精美的语言介绍你游览过的一处景点。
五、作业设计请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
不少于600字。
《登勃朗峰》教案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课时 1课时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方式所见所遇感慨上山徒步登山(1-6) 勃朗峰美丽景色惊叹美好联想下山雇车旅行(7-11) 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幸运轻松愉快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
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
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
这样的旅游行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
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
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
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
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之王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
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
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