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读某行政区域的空间结构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一定界线但界线是不确定的B.有一定功能C.具有独立性,不会对其他区域造成影响D.内部存在差异性,与周边区域具有连续性解析:题干中已经告诉我们是某行政区域,因此该区域具有明确的界线;具有一定功能性;具有独立性,但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和交流的。
答案:B2.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可能表示城市B.b可能是城市群C.d可能是公路D.c可能为农业区解析: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上看:d可能是公路,因为d呈线状分布;a可能是农业区,原因是面积较大,距交通线远;c可能是城市群,看其形态是大城市的周围分布着小城市,因为此处位于交通干线的交会处,交通便捷,人口集聚,经济发达;b可能表示城市,分布在交通线附近,而且分布较均匀。
答案:C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并结合“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分析完成3~5题。
3.关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大地理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西北内陆区与青藏高原区之间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C.西北内陆区与青藏高原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D.四大地理区域独立存在,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不会影响其他地区解析: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答案:C4.我国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主要差异表现在()A.工业结构:南重北轻B.平原面积:南大北小C.煤炭石油:南多北少D.对外开放程度:南高北低解析:我国北方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南方地区轻工业发达;北方地区的平原面积大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南方地区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北方地区需要扩大对外开放。
答案:D5.青藏高原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冻土广布;植被稀少且以耐寒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寒且种类少;该区以高寒农牧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分布于河谷地带。
这些特征体现了区域具有()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独立性解析:题干说明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答案:A读下图,回答6~7题。
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不同D.地形不同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甲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乙图为长江三角洲。
两地因热量差异导致耕作制度及农作物品种不同。
答案:B7.下列能够正确体现甲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①亚热带湿润地区②黑土广布③综合性工业基地④肥沃的水稻土⑤水田农业⑥林矿资源丰富⑦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⑧雨热同期,一年一熟A.①②③④B.②⑥⑦⑧C.①③④⑤D.⑤⑥⑦⑧解析:东北地区为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一熟,有丰富的森林及矿产资源,黑土分布广泛,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答案:B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8~10题。
8.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解析: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山麓和丘陵地带。
答案:A9.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是()A.采集和狩猎B.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C.传统工业和商品贸易D.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解析: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
答案:B10.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解析: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答案:D读我国某经济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制约图示区域棉花生产的自然条件有()A.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B.土质疏松C.秋季雨水少,不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D.夏季降水集中,不利于棉花生长解析:该区域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的生长;秋季雨水少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土质疏松,利于棉花根系向下生长,不易倒伏。
但播种时正值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答案:A12.与“长三角”相比,限制该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条件是()A.技术力量薄弱B.交通不便C.水资源短缺D.能源严重匮乏解析:该经济区域人口较密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过大,且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
答案:C地理科学广泛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
据此回答13~15题。
13.南京市某出租车公司想要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可采用的技术是()A.RS B.GISC.GPS D.GPS和GIS解析:出租车公司可以借助GPS和GIS技术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
答案:D14.有关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事例,正确的是()①用GPS确认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②用GPS了解各大城市的天气③用遥感技术估测华北小麦受旱灾影响面积④用遥感技术统计春运期间的客流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GPS的作用为定位导航,因而可以确定南极冰盖最高点位置;GIS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因而可了解各大城市的天气、统计春运期间的客流量;遥感技术具有资源普查和灾害监测等功能,因而可估测华北小麦受旱灾影响面积。
答案:B15.在城市管理GIS中,将城市交通图层、居民区图层、公园分布图层叠加后,可以()A.计算城市绿地面积B.分析建筑设计的质量C.估算商品零售总额D.合理调整公交线路站点解析:居民区和公园附近交通流量都很大,将三者叠加可以合理调整公交线路站点。
答案:D下图为城市交通实时路况提示屏信息(三角符号表示某车辆的行驶位置)。
读图,回答16~17题。
16.某车的行驶目的地是磁器口,该车的具体位置及行驶方向为()A.广渠门桥南,由南向北行驶B.广渠门桥东,由东向西行驶C.广渠门桥西,由西向东行驶D.广渠门桥北,由北向南行驶解析: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断出该车目前位于广渠门桥东,其行进方向为由东向西。
答案:B17.信息提示屏提供的路况信息主要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解析:提示屏信息的显示主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C“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
据此回答18~20题。
18.精准农业生产中能够变量喷药和施肥,主要是应用了() A.GIS B.RSC.GPS D.数字地球19.GPS在精准农业中也有应用,其主要特点是()A.成本高、费用高B.全天候、实时性C.受天气影响大D.操作要求高、实用效率低20.GI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是()A.农田信息定位获取B.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C.管理措施决策D.估算农业产量解析:GIS主要可以进行信息处理,并可为生产、生活提供定性和定量分析。
GPS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答案:18.A19.B20.B读“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完成21~22题。
21.叠加丙与丁图层可以研究()A.河流分布B.地形特征C.商店布局D.客货流量解析:丙图层是交通分布,丁图层是人口分布,与人口和交通相关的是商业布局。
答案:C22.为了较合理地得出丙图,需要叠加的图层有()A.甲与乙B.甲与丁C.乙与丁D.甲、乙、丁解析:交通建设首先要考虑尽可能多地通过居民点,以获得经济效益,在具体选线上,要考虑到地形和河流等自然因素,以降低建设成本。
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1)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4分)(2)简述图乙中所示国家的地形特征。
(2分)(3)填表完成图中①、②两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汛期差异。
(4分)(4)共同特征。
(4分)解析:第(1)题,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的弯曲状况不一致,因此描述时应分段进行,东段等温线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西段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从等温线分布疏密看,内陆和沿海差异显著。
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定.图乙所示国家为法国;据河流流向可确定该国地势特征;根据地势高低和欧洲西部地形分布,可推测该国地形类型。
第(3)题,①河流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地面积雪较多,到了春季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河流会出现春汛;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形成夏汛。
②河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多雨,河流无明显汛期。
第(4)题,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适于发展商品谷物农业;而法国的西北部地区靠近大西洋,海洋性气候显著,适合发展乳畜业。
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共同特征为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技术水平较高;产值高等。
答案:(1)等温线数值东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由南向北递减。
东部沿海较为稠密,内陆较为稀疏。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部以平原、盆地为主。
(3)(4)A地为商品谷物农业,B地为乳畜业。
共同特征: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产值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及其郊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变化表。
材料二:上述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1)请说出图中a地土地用途在城市发展的第Ⅰ、Ⅱ、Ⅲ阶段的不同之处。
(3分)(2)该城市中心早期以____________优势吸引了工业的集聚。
中期,大量工厂纷纷搬出市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分析该市b工业区的主要区位优势。
(4分)(4)该市第Ⅲ阶段制定的企业准入“门槛”可能有哪些?(3分)解析:(1)结合表中内容得出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土地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