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来宾壮族盘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内容摘要】盘古作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神,有关盘古神话的各种故事在中国大地流传了数千年。
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壮族聚居的广西来宾市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在来宾市影响颇大的盘古文化中,雷王、葫芦、磨刀石被当做崇拜对象,盘古文化蕴含着壮族先民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思想。
【关键词】盘古文化;雷王;葫芦;磨刀石“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
”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伟大开端的一个不朽的象征。
在先秦秦汉时期汉文古籍中没有关于盘古神话的记载,三国以后在汉文古籍,即徐整的《五运历年纪》中始有盘古神话,之后在南朝任昉的《述异记》、明代周游《开辟衍通俗志传》和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等著作中也有记载。
根据相关记载,学术界普遍认为:盘古神话应是源于华南珠江流域, 秦汉以后才渐渐北传的。
在2003年12月12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了《广西考古有重大发现》的报道。
报道中说:“在位于广西中部、珠江流域的来宾,壮族是原始的居民,这里的壮族民间还流传着‘盘古兄妹’繁衍人类的神话。
……专家在考察中发现,这里仍保存着丰富的盘古民族文化,包括三座古庙、五个以盘古命名的村庄、大量盘古山歌和戏剧等,其中盘古庙供奉盘古神像,每年都要举行祭祀和诵经活动。
”①可见盘古文化在当地影响之广泛。
盘古文化, 是指以盘古神话、盘古信仰为核心所产生的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麽教和师公唱本、庙宇、祭祀活动及地名等文化现象构成的原生态的文化体系。
②自古以来, 地处广西中部的来宾市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的主要聚居地,形成了以盘古庙为载体、以盘古神话和信仰为核心的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盘古文化体系。
因此,来宾市被认为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广西壮学学会专家组在2003年的文化考察中记录了来宾兴宾区良塘乡甘东村何师武老人叙述的当地流传的盘古兄妹的故事, 梗概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卜伯的人, 聪明又勇敢, 本领非常高强, 人们一致推选他做中界的头人。
有一年,天大旱, 河水断流, 花草树木枯萎, 人畜渴死不少。
人们设坛祈天下雨, 但管水的雷王怪人间不供他,把天上的水封闭起来, 蓄意要渴死中界的生灵。
卜伯祈天不灵, 就上天去找雷王算帐, 把雷王抓起来,限它三天内一定降雨, 否则要杀死它。
雷王敌不过卜伯, 只得假意答应, 等到卜伯走后, 雷王又不依期下雨, 反而起了坏心, 准备劈死卜伯。
卜伯预先知道, 就把湿滑滑的水苔, 厚厚地铺满屋顶, 同时还设计捉雷王。
雷王可真的来了, 他一踏上屋顶便被水苔滑倒, 骨碌碌地滚到晒棚上, 然后乖乖地让卜伯用鸡罩罩住, 关在木笼里。
卜伯关好雷王后, 便出去买缸买盐, 准备把雷王杀掉腌起来, 并请远近一带的人都来吃雷王肉。
他出去时又吩咐盘古兄妹, 要好好看管, 不要给雷王喝水或把斧头借给他。
雷王很奸滑, 趁卜伯不在家, 便诱惑两个孩子给他喝一碗水。
雷王得喝了水, 力气渐渐恢复, 就冲破木笼逃走。
雷王逃走时, 拔下一颗牙齿, 送给兄妹作报偿, 叫他们快拿去种, 会马上种出一个大葫芦来, 并告诉兄妹俩即刻就要下起大雨, 洪水就要淹没大地, 你们兄妹要躲进葫芦里才可以避难。
雷王一到天上就打开天池里的水, 立刻把中界大地淹没, 人们坐上竹排纷纷向高处逃难。
雷王的兄弟龙王差锯鱼来锯断了所有的竹排, 这样人们便都有掉进水里淹死了。
卜伯坐在木碓上, 和雷王、龙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战斗,雷王被卜伯砍断了一只脚, 但因众寡悬殊, 卜伯终于被龙王的锯鱼锯断了木碓。
卜伯被淹死在水里, 只剩下盘古兄妹坐在葫芦里, 因为葫芦的底是圆的, 锯鱼来锯时就团团转动, 不能锯破。
后来洪水退了,世间只留下盘古兄妹两人, 眼看着人类就要灭绝了, 仙人就来劝他们俩结婚, 重新创造世界。
他们结婚后生下一怪胎, 没有鼻子和眼睛, 像一块四四方方的磨刀石, 他们认为不吉祥, 就把怪胎砍碎块, 拿去野外四处抛撒。
过了几天肉块变成千千万万的人, 从此人类才又繁衍起来。
③来宾市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盘古神话,大同小异,在此不一一列举。
有关盘古神话传说在已经出版的来宾县、武宣县、象州县的《民间文学作品精选》中均有录载。
在来宾壮族的盘古文化中,最有文化内涵的当属壮族及其先民的崇拜思想,远古时代,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低下, 先民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尚无法正确认识, 他们认为自然万物皆有其灵魂(即万物有灵观念) , 皆能作用于人。
于是, 对于那些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关系或重要作用的物象加以神秘化, 奉之为图腾或崇拜对象而虔诚加以崇拜之, 并以特定的崇拜或祭祀仪式, 祈求庇护和赐福消灾。
因此,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 曾出现过一个图腾时代。
壮族历史上也同样经历过这样一个图腾时代,盘古神话大致诞生于这个时代。
在来宾市壮族民间流传的盘古神话中, 就寓含着先民们对于雷王、磨刀石和葫芦的崇拜。
这些崇拜思想可以归纳为两点: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
一、自然崇拜来宾壮族盘古神话中涉及的灾难——旱灾、水灾,均与降水有关。
这是因为壮族是一个古老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
充足的水分,是稻作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古代,水稻的生长更多的是依靠天然雨水。
如果有充足的雨水和风调雨顺之年, 就会有较好的收成; 反之, 若是久旱不雨或多雨成涝, 就会影响稻谷的收获。
由于人们对于天降雨水、或旱或涝的原因无法正确认识, 尤其是天降大雨时, 往往伴随着电闪雷呜, 风雨交加, 地动山摇, 令人胆颤心惊。
于是, 人们就凭着想象, 认为天上的雨水是由雷王掌管。
因此,与其说盘古神话中的一切灾难皆因降水而起,不如说是因雷王而起。
这一神话传说体现了壮族民间自然崇拜中的雷王崇拜心理。
二、生殖崇拜盘古神话属于洪水再生神话,兄妹婚配是洪水再造神话中的重要一环,是对洪水神话点题的、标志性的情节,在这个请结合总,“生殖”是关键词。
来宾市壮族盘古文化也不外乎此。
“盘古”源自壮语“盘勾”,是“咽盘”(磨刀石)和“勒勾”(葫芦)的简称译音,原意为“磨刀石与葫芦”。
④在先民们的观念里, 磨刀石是砥砺和制作各种生产工具的必备之器, 是一切生产工具产生之母,更重要的是它挺拔尖锐,是对男根的隐喻; 而葫芦旺盛的生命力、繁殖力及孕妇般的形象, 是丰产的象征。
因此, “盘古”这个名字体现了壮族及其先民的生殖崇拜。
(一)葫芦——孕妇的躯体重视生育、祈求人丁的繁衍一直是古代先民的强烈追求。
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里,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 生活条件艰苦, 人的繁殖力和存活率都很低, 而且寿命短, 人丁的生育与繁衍关系到氏族或部落是否后继有人, 氏族或部落能否兴旺发展, 也关系到氏族力量的强或弱。
因而, 先民们对人丁的生殖繁衍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关注。
他们通过对自然界里具有旺盛生殖力的植物、动物及其象征性物体的崇拜, 或奉之为图腾(如青蛙) , 或奉之为崇拜对象(如葫芦、花、树、磨石、岩洞等) ,通过特定的崇拜祭祀仪式, 祈求获得象它们一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达到生育繁衍、人丁兴旺的目的。
壮族聚居的来宾一带气候温热, 雨量丰沛, 土地湿润, 非常适合葫芦的生产种植。
自古以来, 当地壮族群众流行在园地里种植葫芦, 其嫩瓜可做菜肴, 老瓜晒干后可用来装粥、酒壶, 将其对剖为二, 可用作水瓢。
由于葫芦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其形体又似一丰腴的孕妇或母体孕育胎儿的子宫形状, 瓜籽又酷似人的牙齿。
在类比思维和万物有灵观念的作用下, 先民们便将葫芦作为生殖力的象征, 产生对葫芦的崇拜思想, 希望获得象葫芦一样的旺盛生殖力,达到人丁繁衍的功利目的。
在盘古神话中,盘古兄妹凭着乘葫芦逃过洪水,躲过锯鱼,最终存活在世上繁衍人类。
由此可见来宾的壮族先民很早就崇拜葫芦, 并世代传承下来, 直到现在, 壮族民间仍流行信仰和崇拜葫芦的传统习俗。
在桂中地区, 盘古庙里都贴着或挂着各种形状的剪纸葫芦, 在其他庙宇中也挂着用红纸剪成的葫芦, 在各种建筑的柱、梁上还雕刻有葫芦, 所有这些, 都源于对盘古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二)磨刀石——男性的阳物在盘古神话中,兄妹结婚生下像磨刀石的肉团而后繁衍人类的传说, 反映了壮族对磨刀石的崇拜意识。
不但是壮族,西南地区自古便有特殊的石崇拜意识。
在距今6000 多年的来宾市象州南沙湾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和来宾市兴宾区、武宣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器物中都有磨刀石。
过去壮族家庭都置有专用磨刀石, 祖传的磨刀石被视为神圣之物。
壮族家庭大年初一祭祀时也要给磨刀石烧纸上香;兄弟分家时要在父辈的主持下分磨刀石, 一般是全家共用的祖传磨刀石分给长子管理; 兄弟相争财产时也会争磨刀石。
磨刀石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和用具, 是物质生产的象征。
到了距今约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为了适应稻作农业的发展, 先民们在石斧、石凿的基础上, 发明了造型美观、结构合理、磨制精致、功能优良且适用于耕作的大石铲。
由于大石铲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先民们逐渐对之生发出关注之情, 进而产生崇拜的心理。
于是, 人们开始制作出超大型的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精美石铲作为祭器, 并将之视为农业丰产的象征。
每年春耕时, 举行开耕仪式, 将大石铲插入土地中, 既象征耕作, 又象征男女的媾合。
其中大石铲象征阳器, 土地象征母性。
而大石铲(包括其他磨制石器) 的制作加工成型, 都需要在磨刀石上进行砥砺磨光才能成形。
又因为磨刀石坚硬锐利,在其上打磨出来的器物,如最常见大石铲,横截面极像男性的阳物。
由此先民们对于磨刀石的崇拜, 进而引申为生殖崇拜。
通过挖掘盘古文化,可知来宾壮族对雷王、葫芦、磨刀石的崇拜之俗源远流长, 文化积淀深厚, 影响深远。
因而, 盘古神话对于研究和揭示壮族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的历史面貌(包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 , 具有独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身为土生土长的来宾人,我为家乡拥有这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感到无比自豪。
希望通过对盘古文化的进一步挖掘,使来宾的壮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增进人们对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了解。
【注释】①肖苏萍,《广西考古有重大发现》,《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2日②③覃乃昌,《广西来宾市盘古文化的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④覃乃昌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第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参考文献】1.覃乃昌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2.刘亚虎等,《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上卷)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年7月3.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4.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5.陆忠贤,《神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3月6.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7.卢运福主编,《来宾史话》,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