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摘要: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收入分配不平等过大不仅有悖于我国“共同富裕”的改革目标,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关键词:收入分配分配格局政策及建议社会保障一、引言改革开放30年来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不可否认,在改革进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消极因素,其中收入差距较大是全社会反应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有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0.44;2007年,中国总体基尼系数大约为0.48~0.49,均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水平。
这说明,中国的收入分配非常不平等,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有悖于我国“共同富裕”的改革目标,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一提到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估计大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愈加明显。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现状。
(1)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行业工资差距存在的问题确实值得研究:行业间工资平均差距过大,对极端条件下、高危工作补贴过低,垄断拉高工资等。
平均行业差距过大。
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工资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7倍;按细分行业看,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是最低的畜牧业的15.93倍。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方面的结论是,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的确比较大,细分行业的15倍差距基本是历史峰值。
政策偏差拉低收入。
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加剧了社会贫富的分化和不公,这不但意味着有些行业收入过高,也意味着一些行业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不够而在事实上收入过低。
以农业为例,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多年来,农产品的价格都处于价格洼地,其实就全球状况而言,农产品也都处于绝对的价值洼地。
提高补贴和农产品价格是两个有效途径,但事实上,这两条途径的实施都存在问题。
垄断拉大差距。
有关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土地、资源、资本——这3种生产要素发挥了巨大的财富调整力量。
房地产、石油、电力矿产、证券等成为“最赚钱”的暴利行业。
而这几种行业都离不开“垄断”。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也被少数人占据、利用并迅速暴富。
在全国产煤大县山西左云,近年来这里诞生了数以百计、身价亿万的“煤老板”。
银行业、证券业,则是依靠资本的垄断获取巨额利润。
由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正是近年来广遭诟病的问题。
(2)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往往进行的是单方向的收入转移。
它是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其目的在于消除初次分配可能带来的悬殊贫富差距。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严重,这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突显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如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1)城乡居民保障再分配差距大。
(2)行业间保障再分配差距大不同行业的工资收入相差悬殊,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以及传统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3)不同社会群体间保障再分配差距大。
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还表现为高收入人群收入超高速增长,其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低收入人群。
垄断行业不仅在工资收入方面比非垄断和传统行业高,而且在社会保障方面比非垄断和传统行业优越。
垄断行业有充足的财力参加各类社会保障项目,不仅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还有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职工福利待遇高。
一些低效益的企业职工仍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无论是贫困的农民还是城镇的低收入人群,经济收入都是制约其参保的主要因素。
高收入人群有足够的财力保障自身权益,低收入人群不仅不能参加基本社会保险,而且陷入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
着实削弱了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维持社会公平的宗旨。
社会越不公平,收入差距越大。
(3)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部地区实施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向东部沿海地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目前虽然提出各区域协调发展,但由于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大,它对西部地区的聚集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由此造成长期以来西部的人力、物力、财力仍然有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
这在收入上也表现出各个区域间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倒一天天加大。
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
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
在不同省份之间,由于自然条件、资源、交通以及历史因素等差异,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极化效应比较明显。
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 之比为1:9.6。
各省内部除了省会和少数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显著的经济差异外,也呈现出区域性的不同。
区域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低收入地区的物价虽然比较低,但其质量也相应偏低,居民在当地支付相对便宜的费用,只能享受低水平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而随着区域间的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低收入地区居民会到发达地区看病就诊,其子女也会到发达地区享受高等教育,这时他们需要用低得多的收入来支付与发达地区居民相等的费用,压力倍增。
此外,区域间收入差距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大量优秀人才往往想方设法离开这些地区。
缺少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经济发展难以快速发展,其结果就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3)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
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例,虽然近年来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采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建设新农村,每年的惠农资金也连续增加1000多亿元,每年支农资金已达8000多亿元。
但自2004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却在逐年扩大。
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达到10%左右,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在不断地拉大。
实际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上述统计面上的数据还要大出不少,因为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收入只包括可支配性收入,不包括城镇职工享有的公费医疗、教育补贴、养老待遇等数项收入,而这些待遇农民要么没有,要么数量与城市居民相比太低而可忽略不比。
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进行理性的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仅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35倍。
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农村人口所受的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他们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将影响他们个人的生产能力,不管他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业生产活动。
其次,这将影响农村移民在城市所获得的工作的性质、工资。
最后,所受的教育程度将影响一个农村移民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能力。
二、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原因探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难以完全避免,有着其内在的客观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是由计划制定的。
当时人们除了工薪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也不受市场影响,因此差距较小,“大体平均,略有差别”是当时收入分配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已发生根本变化。
收入差距从相对平均到不断扩大是必然的。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分配制度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为了适应要素市场化的要求,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需要。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和集体经济为经营主体,分配方式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由“单一的按劳分配”调整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资、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明显分化,个人收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更加紧密。
二是劳动力市场得以发展,劳动力价值经历了一个再发现的过程,不同教育水平、不同能力劳动力的价格出现明显差异,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价格差异扩大;三是管理的价值得以体现,经营者对企业决策过程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扩大,知识产权逐步得到认可;四是资本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通过期权、股权等方式得以实现,居民也可以通过投资和财产经营获得收入。
可以说,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收入分配转向按要素的贡献和劳动力的质量进行分配,使得收入差距相应扩大,这是转轨阶段的伴随现象,也是为提高经济效率付出的必要成本。
(2)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分配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分配制度直接决定居民的收入,能够享受到的福利等,间接对居民消费,社会稳定等问题产生作用。
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
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收入来源的不透明是如今最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官员的“灰色收入”,“吃、拿、卡、要”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由于他们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富者更富,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对于这些不合理收入,我国的分配制度都没有一个很有效的措施。
(3)政策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对东部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东靠西移,梯度推进”发展战略。
国家在实施这一政策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东部地带,实行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这一地区率先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吸引内地人才和资源为其所用而迅速发展起来,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也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4)社会保障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广大农民一直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之外,突出表现在社会救济方面和社会保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