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的起源及其原始功能

房屋建筑的起源及其原始功能

房屋建筑的起源及其原始功能摘要:在总结前人有关房屋起源的认识和人类居住现象的考古成果基础上,结合高等动物生殖习性和人类习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房屋的原始功能在于保障生育。

并认为,住房是附属有生活设施的建筑,建筑史其实就是以建筑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房屋原始功能穴居保障生育房屋的发明是人类生存技术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庇护场所,而且随着房屋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将这一技术用于兴修水坝、渠道、桥梁、栈道等,推动着人类生存技术发展。

没有房屋的发明,就没有原始农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农业的诞生与发展以定居为基础。

只有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人类才能自由地选择定居地,才能更容易遇到适宜的地形、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的季节和相对稳定的时期,深入观察植物习性,尝试种植,形成种植观念,开始其原始农业的探索历程。

因此,分析房屋建筑的起源,不仅有助于理解建筑技术的发展规律,揭示建筑的本质,也有助于理解人类的文明历程,以便更好地把握未来。

1 有关房屋起源的假说近代科学兴起之后,西方学者开始以理性主义思想为基础研究房屋的起源问题,试图用人的理性行为来揭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认为建筑的发明是古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其中以劳吉尔、夸特美尔·德昆西和维奥莱特-勒杜克三人为代表[1]。

劳吉尔(Abbe ugier 1713~1769年)属于新古典主义学派。

劳吉尔设想,最早的时候一位古人在草地上休息,当炎热的太阳开始烘烤他的皮肤时,他跑进丛林躲在树阴下乘凉。

风雨袭来,他又躲进附近的洞穴里。

他发现洞穴里黑暗无光,空气污浊,于是走出洞穴,决心以自己的努力建造一座房屋。

他选择四根结实的树枝竖立在地上作为柱子,在柱子上横向安放四根树枝,再在上面斜向放置几根相交于中间的树枝,形成房屋框架,用树叶掩盖屋顶,最后又在柱子之间添满填充物。

这就是第一座原始屋。

夸特美尔·德昆西(A.C.Quatremer de Quincy,1755~1849年)认为,原始屋是人类最初对自然的模仿,先用树枝,后用树干,当人们开始以人体为模型建造房屋时,建筑艺术便诞生了。

维奥莱特-勒杜克(Violett-le-Duc,1814~1879年)用一个虚构人物爱泼戈斯描述了原始屋的诞生过程。

爱泼戈斯来到一个生吃爬虫的原始部落,看到他们缩居在大树底下,蒙受风吹雨打。

于是爱泼戈斯就在部落人面前挑选了一棵树上的两根嫩枝,把它们弯到地面,捆绑在一起,再涂上泥巴,就形成了一个掩蔽物。

部落人见了大感兴趣,他们搬来地上的树枝树干,在爱泼戈斯的指导下搭起了一栋圆形的小屋,未到天黑,部落人已经全部学会了这一新技术。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就开始关注房屋的起源问题。

春秋未年孔子(前551—前479年)所著的《周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礼记·礼运》记述孔子的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

”战国中期孟轲(前372年-前289年)的《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战国中期庄周(约前369-前286)的《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战国未年韩非(约前280—前233年)的《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西汉初年陆贾(约前240—前170)的《新语·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

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西汉早期刘安(前179-前122)的《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

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认为远古先民出于某种迫切的功能需求而发明房屋,正如《淮南子·氾论训》所言:“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具体到哪一种功能需求,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三派:一派认为是躲避风雨寒暑等不利气候因素,即舒适的功能需求;一派认为是防御禽兽虫蛇等侵害,即安全的功能需求;一派则认为二者兼具,既有舒适的功能需求,又有安全的功能需求。

多数学者还把房屋的发明归功于某一位圣人。

值的注意的是,战国中期的庄周只说先民巢居以躲避禽兽的侵害,这个“巢”既可能是人工构筑之物,也可能仅仅表示栖居树上,到了战国未期的韩非笔下,则变成“构木为巢”,并认定这个“构木为巢”的圣人就是有巢氏。

很明显,韩非是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认识形成了个人观点,其论述逻辑性强,被多数后世学者所接受,有巢氏也被认为是中华建筑始祖。

至今在有关人类发明房屋原始动机的讨论中,大多数学者仍然坚持这一观点。

2 从天然房到原始屋现代考古发现,人类很早就开始了穴居生活,他们在一定情况下总是寻找一些天然掩蔽场所,即天然房栖身。

人类由古猿经能人、直立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4个阶段进化而来,后三者分别出现于150~200万年前、50万年前和16~20万年前。

考古发现,早在直立猿人阶段,人类就已经开始了穴居生活。

直立猿人聚群生活,每群人数20~50人不等,包括几个成年男人和五六个成年女人,以及年轻人、孩子和婴儿,他们多利用天然岩洞和突出岩石的下方作为住所。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猿人。

法国尼斯的泰拉阿马达一个岩洞,从直立猿人阶段开始,该洞曾经长期被人类连续居住,其中甚至还发现像掩蔽所一样的建筑物。

早期智人的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由于被经常发现于洞穴之中,因而又被称为穴居人。

在环绕地中海和法国南部内陆的岩洞,都曾发现被尼安德特人先后居住数千年。

在法国西部多道尼山谷的康贝格伦诺一个岩洞,曾被尼安德特人先后住过6.5万年,地层多达64层,其中发现一个柱洞贯穿第14层到第21层,表明当时曾存在一种粗糙的建筑。

在俄罗斯一处尼安德特人遗址发现许多炉灶,粗略排成圆形,外围用象骨、象牙排列成圈。

据分析,这些象骨和象牙与木头构成框架,架子外面覆盖兽皮、茅草等而成为帐棚类住所。

在法国尼斯附近的拉扎勒岩洞,有证据表明,早在15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建造同样设施了。

建筑学家张良皋在其《匠学七说》中认为,中国最早的建筑分为巢居、穴居和庐居三大类,统称为“中国建筑三原色”,其中的庐居就是类似帐棚的建筑。

晚期智人在我国的著名代表是北京山顶洞人和田源洞人,他们均被发现居住在洞穴之中。

在欧洲发现的晚期智人被统称为克罗马努人,因其最早被发现于法国勒艾齐斯维积尔峡谷的克罗马努岩洞而得名。

在法国多道尼山谷被克罗马努人利用的岩洞分两类,一类位于悬崖之下,洞口开阔,可以用树枝或兽皮围住,是克罗马努居住的岩洞,洞中留有很多炉灶,越接近现代的炉灶其体量越大。

另一类岩洞深入地下,被克罗马努人用来绘制壁画。

克罗马努人建造住所的现象更为普遍。

在捷克多尼维斯托尼斯一处有 2.7万年历史的克罗马努人遗址,也发现了同类原始房屋,屋内有炉灶,炉灶被罩在圆顶小建筑物内,可能是一个瓦窑。

从上述考古成果可以看出,自然洞穴是人类早期的天然房。

早在直立猿人阶段,人类就开始了利用天然房的聚群定居生活。

到早期智人阶段,定居现象更加普遍,而且在定居的基础上,通过对洞穴内居住环境的改造发展出原始建筑技术,能够将天然房改造为半自然半人工的住所。

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脱离天然房自建住所,即原始屋。

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大量自建住所,基本摆脱了对自然洞穴的依赖。

人类有两个习性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人类洞居历史的悠久。

人类的婴儿天生一付坏脾气,稍不如意便号啕大哭,哭声足以传出百米之外。

哭声会招来掠食动物的袭击,哭声越大,风险越大。

如果是在旷野中,人类婴儿这种嚎哭的习性非常有害。

只有定居在洞穴中,这种习性才具有生存意义。

婴儿离不开母亲的照料。

洞穴中光线昏暗,视觉受阻,听声辨物最有效,婴儿的啼哭声能让母亲找到自己。

在洞穴定居生活中,婴儿的哭声越大,母亲越容易找到婴儿,越能够及时给予照料,越有利于婴儿的健康发育。

因此,大声啼哭是洞居生活中人类婴儿的一大生存优势,最终进化为人类的独特习性。

许多人天生惧怕老鼠,一见到老鼠就毛骨悚然。

人们对老鼠就像对蛇一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心理。

很多蛇类有毒,咬人一口足以致命。

怕蛇会让人远离蛇类而免受其害。

老鼠为小型动物,没有毒性,不可能给人带来致命伤害。

从致伤方面来看,人类惧怕老鼠毫无生存意义。

只有考虑到人类进化史中长期的穴居生活,人类怕鼠的天性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老鼠又称家鼠,是一类伴人生活的小动物,人类定居到哪里,老鼠就追踪到哪里,以偷食人类的食物为生。

远古时期穴居的人群总会在居穴中储备一些食物。

老鼠追踪而至,白天藏在洞穴角落里,晚上就会出来偷食人们储备的食物。

在缺乏贮存技术的时代,人们只能时刻警惕,一见到老鼠就驱而逐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人群中的有些人会变得对老鼠非常敏感,熟睡之中也会被老鼠走动的窸窣声惊醒。

晚上大家入眠之后,这些对老鼠敏感得有些神经质的人就成为保护食物的天然哨兵。

如果一个人群中缺少防鼠哨兵就难以保住储备的食物,当连续几天不能获得食物时,整个聚群就会集体饥饿。

长此以往,这样的聚群势必越来越衰弱,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有几个对老鼠敏感的人是整个聚群的一大生存优势,这种优势会在人类世代之间被逐步强化,最终对老鼠的敏感就进化为部分人的怕鼠天性。

3 房屋的原始功能房屋由天然洞穴发展而来,不是某一个先民理性行为的结果;房屋建筑技术则是人类洞穴定居技术发展的结果,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那么,人类开始穴居生活的动机是什么?人类出于什么样的功能需求走上穴居之路呢?舒适和安全是一切高级动物的本能需求,人类也不例外。

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的成年个体来说,固定住所虽然可以满足舒适和安全的本能需求,但同时也会带来两个不利影响。

其一,觅食结束,吃饱喝足,身体机能转入消化吸收食物的状态,血液供应集中于消化系统,导致四肢慵懒,加之腹中饱胀,行动敏捷性降低,自我防御能力下降,返回固定住所,走的路越长,遇袭受害的风险越高。

其二,定居生活导致觅食范围局限于一定地域之内,定居者要为保卫领地内食物、饮水等生活资源而战斗;还需要熟悉领地内的地形地貌、水源、动植物及其随季节变化的情况,要牺牲休息时间巡视领地;群居动物还要熟悉同伴的体貌、气味、声音等特征,记忆每个成员的等级地位,熟练掌握协作技巧,以便合作狩猎,共同抵御外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