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王超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加二班
寒假期间,看过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整整62集横跨中国半个世纪,从土改前夜起始,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为止,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改革大事。

牛大胆所在的麦香村历经坎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不饱饭到温饱,再到自己办起了乡镇企业,并以牛大胆儿子狗儿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到俄罗斯租种土地为止,展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面貌。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农民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到现在这个时代,到这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当代中国,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究竟有没有富裕,中国农民又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利用寒假回放老家的空隙,我也去地里走了走,跟村里的老人,青壮年,还有外出打工返乡回家的青年聊了几句,在他们口中了解了些农民心中真实的看法。

附录.华东平原农村实地调查
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镇天柱山村。

时间:2015年2-3月
对象:当地个体农民,农业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乡镇企业
调查地点简要介绍:
地理环境:天柱山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117'6E;34'7N)地处山东内陆丘陵地区,背靠天柱山(328m),耕地主要在山前平原,村前流经一条小河能够满足灌溉需求,山上主要种植一些高植株作物。

地处暖温带,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

经济状况: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产出,一部分经济果蔬,没有乡镇企业,也没有家庭农场,基本为家庭小规模经营,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有一些留守老年人进行。

采访实例:
对象:村民曹新云(化名)
采访内容整理:
曹新云一家一共有五口人,二老,夫妻俩还有一个孩子,曹新云人在镇上工作,妻子在村里经营一家小超市,父母在家务农。

家里有10多亩地,种植麦子和玉米,一年能卖一万多块,家庭生活主要靠超市收入及曹新云工作所得。

全村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递减):
1.夫妻或其一在外务工
2.在村里从事商业活动(小超市、饭店、玩具加工)
3.务农
从调查可见,全村生活来源主要不是依靠务农所得,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却不是农业活动所得,足以说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实地调查摄录:
天柱背靠低矮山丘,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的平原地区,山上主要为经济林,山前平原种植粮食作物。

天柱山村地处山东西南部,山东丘陵、华东平原地区,土壤为褐色土,褐土土层较深厚,自然肥力较高,历来是中国的耕作土壤,但其分布地区易受春旱影响,故需发展灌溉。

该村主要灌溉依靠这条小河,水量不大,但对当地农作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枣庄市峄城区节水灌溉工程试点项目
农业政策变迁与现行政策回顾历年“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三农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10年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2015年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4年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2013年: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1年: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
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8年:
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7年: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4年: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从近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党中央和国家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方针,可以说政策始终伴随农业发展并引领农业发展。

由最初的推进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出,促进农民增收,到逐渐着眼农业发展大局,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农业,促进从业,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既提高农业附加值,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归属变迁
1.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

2.1953—1956年底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

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提高公有化的程度,仍然是集体公有制。

4.1978年底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我国的农业政策变迁可谓历经坎坷,从建国初土地改革把地分给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到后来向苏联集体农庄学习,搞合作化,搞人民公社,把土地的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展开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赋予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流转权,并鼓励支持农民流转土地,将土地流转到农业大户手中,鼓励开办家庭农场,鼓励开办农业合作社。

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中国过于广大,地理环境复杂,所有的发展问题都带有不平衡性,农村发展也是如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超过一半的农业用地,9.4亿农民,遍布在国家的各个角落。

近几十年,国家把重心放在工业化上,经济总量以问鼎世界的中国也该面对自己落后的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从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农村的面貌,中国农民的面貌,为啥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什么还停留在较低的生活水平上,就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太落后。

几十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下了这么多力气,却收不到成效,不是方法不对,而是没有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没有对症下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单干,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粮食获得丰收,农民实现了温饱生活,可为啥还是富裕不起来,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目前国家
最新的政策导向还有一些先进省份的尝试就可以看出,中国这么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平均耕地少之又少,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出来能够满足一家人的基本生计,一年到头剩不下多少,财富便达不到积累的条件,农民便一直处于较低层次的生活水平。

因此,推动土地集中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力,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才是正确的道路。

当前国家鼓励土地流转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个体农民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手中,兴起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生态农场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与科技相结合,推动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现代化;同时,没有土地的农民由国家扶持提供培训及工作岗位,推动城镇化,进一步反哺农村地区,改变农村面貌。

此次农村调研,不仅深入到了农村,更深入到了农民人群中,看到听到了解到农村发展的真实状况,对国家政策及农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