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推荐…………………………………………………
1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实务
上篇
贷款风险分类管理 贷款风险分类法是自1985年以美国为主发展起来的,属于动态分类法。是以借款人归还贷款的不确定性的全过程为分类内容,综合当前借款人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对未来贷款安全回收可能性的分析判断方法。该分类法从产生到现在只有10多年的历史。尽管如此,该分类法仍显示了其明显的优点和魅力,更由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第八条)“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时应建立并推行内部的风险评级系统。该评级系统应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一致。”(原则十)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和正在开始运用这种“国际语言”——信贷风险分类法。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普遍开展的信贷风险分类管理是商业银行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通过全过程的、科学的、动态的、早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控制信贷风险,强化贷款质量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大量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对贷款分类结果的比较分析,反映银行贷款质量结……………………………………………………………精品资料推荐…………………………………………………
2 构和总体状况,预测贷款质量的发展趋势,查找与同行业间的差距,通过对不良贷款结构分析,明确不良贷款的分布情况,以利于及早加强信贷的全面管理,并采取相应的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贷款质量。
第一部分 贷款风险分类概述
一、现行的贷款风险分类与历史上期限分类的不同点 (一)贷款风险分类的内涵 不同的国家和银行从不同角度对贷款风险分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描述。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哥瑞格.布鲁诺的定义:对贷款帐面价值的正确评估。 世界银行戴安娜.迈克诺顿的定义: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确定贷款价值的损失程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约翰逊.安德森德定义:根据已确定的标准对贷款进行的评级。卡尔.约翰.林捷瑞恩德定义:作为一种贷款的估价方法,是银行采用的与折旧原始成本相似的方法估价其贷款。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定义:显示和预测因不能偿付、延迟偿付部分贷款而发生的潜在信贷损失的系统。 标准.普尔的定义:基于对风险因素的分析而形成的对于……………………………………………………………精品资料推荐…………………………………………………
3 借款人不能履约而造成无效信贷的一种主观认识。 雷曼兄弟公司的定义:对违约风险和贷款回收的可能性进行的定性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在不同的信贷风险资产中区分不同信贷风险程度的方法。 上述描述,尽管角度各有不同,但贷款分类的内涵却是清晰和一致的。即:评估贷款风险;测量贷款价值。两个内容是统一的,均是以管理和控制风险为目的。不同机构出于管理需要和偏好,在使用贷款分类的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如在贷款分类的最初使用期间,可能会以评估贷款的风险程度为主要目的。随着贷款分类技术的日益成熟,分类结果的广泛使用,自然会使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在测算贷款真实价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贷款风险分类法使用目的的转移是时间、技术、能力和需要的综合作用的自然结果。 贷款风险分类法的技术含量高,要求有完整的信贷档案等管理信息和信贷风险识别、量化管理的丰富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只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中高级信贷管理人员才能正确掌握使用。由于涉及了多种风险因素的识别和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又因为分类及管理人员对风险的偏好和认知程度有差异,容易对分类结果产生不一致的判断,因此对分类方法的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有健康的信贷文化和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标准作为支撑。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也会因分类过程的主观因素导致分类结果相对于期限分类不够精确,而仅仅是近似的。该方……………………………………………………………精品资料推荐…………………………………………………
4 法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对大中型银行和批发贷款业务更具有使用意义和管理价值。该方法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可以方便地使银行与银行监管者之间进行沟通,无论分类过程、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的应用,在不同规模、不同贷款结构、不同贷款品种的银行之间进行比较和交流都不会存在任何障碍。 (二)贷款风险分类与贷款期限分类的不同点 在我国,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五级分类管理。是指银行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依此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管理制度。贷款风险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对银行信贷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利于银行及时发现贷款发放后出现的问题,能够更准确的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有效的跟踪贷款质量,便于银行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我国的期限分类亦即四级分类,又称为“一逾两呆”分类管理,主要依据贷款期限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帐四类,是一种贷款后监督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在我国的经济转轨时期,对于识别特别严重的不良贷款和保证国家的税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四级分类已显现出诸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加强银行贷款质量管理的需要。五级分类与四级分类的主要区别包括: ……………………………………………………………精品资料推荐…………………………………………………
5 1、分类的目的不同。五级分类的目标在于揭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的反映贷款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催收及不良贷款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管理(过程与结果);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四级分类的目的只在于评价贷款质量。 2、评价贷款质量的标准不同。借助五级分类评价贷款质量既有传统的财务指标,同时又包括有国际通行的现金流量指标;既有单项指标的判断分析,同时又包括有综合性指标的分析判断。借助四级分类评价贷款质量时较为重视传统的财务指标及单项指标的分析。 3、强调的重点不同。五级分类强调借款人的主营收入是第一还款来源,担保收入是第二还款来源;在充分考虑各种定量因素的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核心内容是贷款归还的可能性。四级分类比较重视第二还款来源的分析。 4、各自的作用不同。五级分类能够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起到早期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四级分类在贷款管理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滞后和迟缓的地位。 从世界各国贷款质量分类发展演变的情况看,两种分类方法的不同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大小主要表现在类型、结果形式、使用时间、使用银行、范围、适应银行、适应人员、维护成本、环境要求、信贷资产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 详见表1-1——表1-4所示。 ……………………………………………………………精品资料推荐…………………………………………………
6 表1-1 贷款分类法比较 分类方法 类型 结果形式 使用时间 使用银行 期限 分类法 静态 精确但不全面 历史悠久 欧洲部分国家、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部分银行 风险 分类法 动态 准确全面而不精确 10多年 美洲、亚洲的多数银行、欧洲部分银行
表1-2 贷款分类法比较 分类 方法 范 围 适应银行 (业务) 适应 人员 维护 成本 期限分 类法 到期的信贷资产 中小银行零售贷款业务 初、中、高级信贷管理人员 低
风险 分类法 信贷资产及表外资产 大中型银行批发贷款业务 中、高级信贷管理人员 较高
表1-3 贷款分类法比较 分类 方法 环境 要求 信贷 影响 信贷资产价值评估
期限分 类法 健全的会计、统计数据 静态 滞后 与信贷资产价值评估无直接联系 风险 分类法 健康的信贷文化、明确有效的信贷管理政策 动态 主动 直接为计提呆帐准备金提供依据;可以再现贷款的估计现值
表1-4 贷款分类法比较 分类 方法 使用 前景 计算资本 要求 数据 依据 期限分 类法 仍为一些银行使用中 不相关 财务会计 数据 风险 分类法 采用的国家较多且有增加的趋势 内部 评级法 至少有3年以上的实践数据 ……………………………………………………………精品资料推荐…………………………………………………
7 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的要求和内容(特征) 贷款风险分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风险分析行为,作为分析人员应时刻铭记“贷款分类的质量是贷款分类的生命线”。贷款分类的质量对贷款分类的建立、应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贷款分类的质量意味着贷款分类能够充分、准确地揭示贷款的实际风险状态,意味着贷款分类对银行全面、有效地风险管理、控制信贷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贷款分类的低质量不但不能对信贷风险实现客观的描述,还会对银行的信贷政策、风险控制措施起负面影响和误导作用,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如果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被高估,将导致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过于谨慎,并可能会过多的增加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本,浪费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源,并因此会失去大量的优质客户,并将使银行的盈利计划和经营业绩大打折扣。如果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被低估,将导致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过于乐观,贷款的批准标准过于宽松,风险控制、管理措施不充分、力度较弱;在信贷产品和信贷市场开发上、拓展上,较多地采取冒险行为,从而为银行的稳健经营埋下隐患,甚至会造成银行出现不可逆转的、连锁的、系统性的整体风险,导致银行经营失败。 为了确保贷款风险分类的质量,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及国际金融组织,在推行贷款分类时常采取积极的态度,在控制和保障贷款分类质量方面采取极其严格的措施和近乎苛刻的要求,以防止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