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化学
专题二、从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提取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1)、本教材选用的是苏教版新课标必修一,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取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提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化学1教材内容安排顺序看,本课时安排在学习了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将有较强的基础理论指导;同时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对后面的专题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材内容
本节课程是典型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节,前半部分是溴、碘的提取原理,后半部分是前面原理的实际应用。
它在对氯气的性质和生产原理学习的基础上,以类比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溴、碘的性质及从海水(或海带)中提取溴、碘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得到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感性认知。
这不仅为本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为本专题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和研究其它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介绍卤素单质的制备时,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这一学科特点,突出学好化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这一学习目标。
教材同时结合卤素单质的性质,巧妙地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概念;通过分析卤素单质及其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中微粒结构发生的变化,逐步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实质;并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
2.说学生
制取溴、碘的反应原理对于学生是陌生的知识,新教材强调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因此给出反应原理只能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
而溴、碘的提取,学生只需要理解每个步骤的意图即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理解所学溴、碘的提取原理及其一些物理性质,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解决工业生产中每一步的意图。
3、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过程,认识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用途;(2)、了解工业上从海水中获取溴和海带中获取碘单质的基本方法
(3)、掌握氯、溴、碘间的置换反应;
(4)、掌握萃取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实验探究活动,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
(6)、过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意识到人类生活的自然是提供人类生活资源的重要来源和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溴、碘提取的反应原理和方法
二、教法学法:
“溴、碘的提取”的教学设计除了让学生了解其工业制备以外,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溴、碘的提取,知道卤素单质的性质差异。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实验提取流程设计,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溴、碘的提取原理探究实验,认识从海水中提取溴和从海带等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了解海水中主要物质的提取过程,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的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研究。
学生实验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完成每个实验、仔细观察、缜密思考。
新教材区别于以往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实验本身去探索和归纳知识及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节课注重从实验本身出发,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一些物质的性质,再由教师引导及学生讨论一起获得知识理论,再来认识实际应用。
很好的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科学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指导大多数学生用“发现”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
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忽视那些个性特征很强的学生,一定要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为了不使我们的学法指导活动落空,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介绍性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扩展提高】通过大脖子病的介绍,引入溴,碘的重要作用
初步介绍溴碘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如果获得溴,碘单质
通过系列实验,学习溴碘的化学性质,以及萃取的相关知识。
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再加上前一课的提取流程的学习,引导出溴碘的工业提取流程图。
最后,归纳总结溴碘的性质,应用以及提取。
用习题巩固提高。
四、教学反思
对于新教材,本课时中很多的东西都没有涉及到,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现新教材的过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在教材的难度上却减轻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难度。
让学生学会氯、溴、碘离子的鉴别,对溴碘的提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是怎么来得,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去做好实验,锻炼其动手能力。
教案
【课题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的资源,我们
目前已经掌握了从海洋中提取氯的方法,但海洋还有大量的资源等着我们去
开发。
【情境创设】(大脖子病的图片)人们发现一个现象,居住在海边的人很少患
大脖子病,原因何在呢,原来是海洋中的另一种元素在起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碘元素,人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碘元素,通常是30~50mg,,虽然很少,但是对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要是缺了碘就会得“大脖子”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亢,为了遏制这种病的发生,我们国家已经明文规定要将碘元素加入食盐中,大家不要误以为就是直接将碘单质直接加入食盐中,其实我们加入食盐中的是碘的一种化合物—碘酸钾。
碘还有很多用途,比如说碘酒。
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溴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用于生产多种药剂,例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等。
【问题提出】溴跟碘有这么多的用处,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展示图片】观察各种状态的溴,碘,引导同学总结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溴单质是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的液体;碘单质是紫黑色的固体,易升华。
溴和碘在水中溶解度都很小,但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淀粉溶液遇碘变成蓝色,该性质可用于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问题】它们这么重要,怎么获取它们呢?看一张海水中的元素分布图说明→它们在海洋中含量也是非常的丰富。
【追问】既然海水丰富的溴、碘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我们如何从海水获得对应单质呢?
【解决问题】
[活动与探究]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振荡,静置
观察实验现象。
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KI溶液,分别滴加少量溴水和新制氯水,,
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展示]液溴及碘单质
[质疑]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由几个实验对照来看:氯水和KBr、KI溶液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新的单质(Br2、I2),溴水也可以和KI溶液反应,生成新的卤单质(I2)
[教师总结并板书]
将Br-、I-转化为单质的方法
Cl2 + 2KBr = Br2 + 2KCl
Cl2 + 2KI= I2 + 2KCl
Br2 + 2KI= I2 + 2KBr
【追问】如何将单质从溶液中提取出来?
【解决问题】
[补充实验]1、向2~3mL新制的氯水中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2、碘的升华反应
3、向2~3mLKBr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碘水,再滴加几滴CCl4,振荡,
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讲解】介绍萃取
【引导介绍】溴碘的提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