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练习试卷B卷 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练习试卷B卷 附答案

C.监控策略D.组织策略6、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心理辅导老师为了引导他梳理了错误观念,便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A.行为分析法B.合理情绪疗法C.系统脱敏法D.来访者中心疗法7、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A.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8、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生物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9、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B.限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10、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安德森B.韦特海默C.乌申斯基D.辛普森11、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属于()。

A.意义学习B.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D.探究学习12、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班主任工作的思想B.班主任工作的目的C.班主任工作的内容D.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3、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画面意义。

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A.理解性B.选择性C.恒常性D.整体性14、一般来说,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A 生产力发展水平B 政治经济制度C 人口数量和质量D 社会意识形态15、学习策略的核心是()。

A.计划性B.规则C.方法D.监控16、上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亲密对孤独B.勤奋对自卑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信任对不信任17、初二(5)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老师喜欢他们。

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

A.人际纪律阶段B.自我服务阶段C.自我约束阶段D.相互协调阶段18、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纳B.赞可夫C.舒尔茨D.皮亚杰19、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

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

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

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A.强化法B.自控法C.脱敏法D.放松法20、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B.克服内疚感C.避免孤独感D.建立统一性21、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富余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2、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3、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4、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2、怎样促进迁移的教学?3、简述教学的文化功能。

4、简述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小林进入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

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评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的观点同老师争的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的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怀疑和批评缺乏充足的证据。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2、我刚接初二(3)班班王任还在,班级风气较差,接手后的第一件事是组织培养班集体。

我是这么做的:第一,和全班同学讨论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最终确定了近期(两个月) ,中期(一学年)和远期(毕业前)班集体的目标。

近期,主要搞好课堂纪律、抓好班级建设,中期,争取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远期,力求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和素质。

我没有在笫一次班会课上训话,而是对同学们表达了希望和信任,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能把班级建设成优秀班级。

同时深入学生中间,争取大多同学的支持并制定了《班级管理常规》,严格实行德育考核,奖罚结合,并定期向家长通报,两个月下来,班级风气明显好转,近期目标基本实现了……第二,在重组班委会过程中,学生反映,生活委员翁丽常常自习课带头讲话,课间吵闹造成不良影响,我和班委会讨论后决定撤换她。

当宣布这一决定时,看到她情绪低落,我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关心地,告诉她我这样做,为了班级包括她在内的全体同学着想。

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她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在原班委的基础上,相据各班委的特长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第三,绍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 “篮球赛” “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组织和实施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激发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第四、针对后进生,我分别采取了个别谈心,道德谈话,个别辅导方式,在促进学生转变过程中起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也壮大了班集体。

比如,我班赖明同学脾气暴躁,常仗着大块头与同学打架,与老师顶撞,但他们特别擅长体育运动,尤其是篮球打得好,当时恰逢学校组织班级间篮球赛,我意识转化的机会来了。

我找他研究如何排兵布阵,并请他做班级篮球队队长,他很感动。

赛场上,赖明奋力拼搏,表现出色,我班取得了第一好成绩,我趁热打铁,又推荐他做体肓委员,得到全班同学同意。

在此基础上,找又找赖明谈话,希望他珍惜大家对他的信任。

从此,他从班级“反叛者”变成了“主人翁,直到初三以良好成绩毕业。

问题:结合材料说明该班任老师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A2、B3、A4、C5、答案:D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8、C9、D10、D11、D12、B13、A14、答案:A15、A16、【答案】C。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此时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总是会关注“自己是谁”“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等一系列的问题。

17、A18、C19、A20、D21、【参考答案】B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也就是说教育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并不总是积极的。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此说法是正确的。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4、【参考答案】错误。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2、(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4、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思维不具抽象性。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和非本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即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发展趋势不平衡。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学生已能够运用假设,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定义),并进行逻辑推理。

(2)建议: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材料中的老师在培养班集体的时候运用到了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首先,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在确定班集体的目标时,一般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材料中的“我”制定了近期目标是--搞好课堂纪律、抓好班级建设,中期目标--争取成为学校优秀班集体,远期目标--力求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和素质,这一系列目标的制定符合规律,有利于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其次,材料中建立了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在培养班干部的时候,既要注意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还要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

材料中的生活委员常常自习课带头讲话,班主任虽然撤换掉她,但是仍然耐心教育她,帮助她改正自身的坏习惯,并在原班委的基础上,对班委进行了适当调整。

最后,班主任还组织了“学雷锋日”、“环保日”等一些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尤其是针对后进生,老师也有意识在活动中进行转化。

此外,除了材料中提到的方法外,培养班集体的方法还包括: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以及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