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

地貌野外实习指导(概述)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貌调查时,必须收集大量有关资料,查明地貌的形态特征、成因和发育历史,填绘地貌图,以利于进一步研究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一、地貌调查的程序地貌调查可分为: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实习区的资料上。

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前人有关该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和地理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方面的文献和图件、航片和卫片,尽可能利用地形图(应比成果图的比例尺大)及其它地貌信息勾划出该区的地貌草图,便于在划出各种地貌界线,以提高工作效率,在应先查阅最新的有价值的资料,注意前人的论点和结论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具体地点。

在吸收前人成果时,要弄清资料中存在原不足和遗留问题,供野外工作时参考和进一步深入观测研究。

(一)野外调查即在野外通过观测点和观测线的调查,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等自然现象的观测、记录、填绘各种图件及采集标本等工作。

野外调查一般可分为初步踏勘和全面勘查两个阶段。

初步踏勘是在较短时间内,从各个方向穿越工作区中地貌、沉积物等有代表性的地区,以便掌握该区的基本情况,找出调查中的关键地段和工作重点,布置下阶段全面野外观测的路线,提出工作方法。

该阶段的工作在教师预习时就完成了,全面勘查是在初步踏勘的基础上,按适当布置的观测点和观测线,进行全面的地貌调查(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见二)。

观测点应定在地貌上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地点(如地貌形态完整或有显著变化的地点:第四纪沉积物露头较好,层次较全、厚度较大、构造形迹清楚的剖变面:人类经济活动对地貌发育有直接影响的地点),观测线是观测点之间的连续路线,便于把观察点之间的现象联系起来、布置观测线既要路尽可能短,又要使用沿途地貌内容尽可能丰富。

在平原地区,由于地貌类型间单,观测线间距较宽,只是应尽可能穿越河谷、陡坎等地貌类型变换处;在山前地区,往往地貌类型较复杂,第四纪地层较发育,布置观测线既可沿沟谷而上垂直山地走向,也可以穿越沟谷平行山地方向,但要便于追索地貌类型和第四纪地层的变化和界线;在山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大,在选择路线时,必须安排几条横切沟谷直到分水岭的路线,以搞清地貌类型与地质构造和岩性的关系,注意坡地地貌的发育。

布置观测线和点的疏密程度取决于工作的要求和调查区地貌的发育及其复杂程度。

(二)室内整理对野外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复核、系统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编写地貌调查(实习)报告,报告一般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区域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范围、地势、水系、气候、水文和土壤植被等主要特征。

2、区域地质概况:简述本区所在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层的分布、岩性和厚度变化等情况;地质构造特征等3、地貌类型:按照地貌的成因类型、从大到小(或从高到低)分别叙述其形态、规律和分布规律,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形成时代、发育过程和地貌组合特征等。

4、结论。

二、野外地貌观测记录的内容和方法(一)观测记录的内容如下:1、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地貌形态要从定性和定量(即形态描述和测量)两方面进行观测和记录,包括几何形状(扇形、U形、三角形、锥形等等),体积或面积大小,空间分布,表面起伏变化(如坡形、坡度等),切割深度和密度等,有的数据可直接从地形图和航片中量得,记录的顺序是往往是先整体后局部。

2、地貌物质组成的观测与描述找到地貌物质组成的好露头,一般都是由上而下,由表及里地逐层观测和描述。

特别是要查明岩性、地质构造形态和构造线在地貌上的反映,观测的项目如下:(1)基岩:查明地貌与岩性、构造的关系。

(2)沉积物:对沉积物分析,可以确定其构成的堆积地貌及相关的剥蚀地貌的成因和时代。

a、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沉积物构成的地貌类型,所在点的地貌部位及高度。

b、根据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分层。

然后自上而下地逐层观测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每层的厚度;沉积物颜色(应以干燥的沉积物的新鲜面为准);沉积物的岩性(包括砾石的岩性和风化程度,充填或胶结物的成分和固结);沉积物的结构(指颗粒的粒度、组合和形状);沉积物的构造(指沉积物的层理、韵律、夹层、层间接触关系、及断裂和褶皱构造等);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其主要类型见附表);沉积物的时代(一般仍用四分法),即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颗粒粒度的分级方法很多,常用的是以2毫米作砾和砂的分界,0.05毫米作砂与粉砂的分界,0.005毫米为粉砂与粘土的分界。

但在野外很难准确估计沉积物中各粒级的数量和定名,常根据沉积物中的主要粒径情况分为:砾石层、砂砾层、砂层、泥砾层、中细砂层、砂土、亚砂土和粘土。

沉积物的颗粒形状常分四大类:球状、扁平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

磨圆度在野外一般按哈巴科夫滚圆等级表分五级,0级即棱角状、几乎无磨圆痕迹;1级即次棱角状,棱角保持,但角和棱边有轻微滚圆;2级即次圆状,棱角稍展平,其原始形状尚可辩认真;3级为圆状,棱角均磨圆,仅局否残存原来的外形痕迹;4级为极圆状,呈蛋或球形,原始形状无法辩认。

表达1.2-2 粘性土的野外鉴别法3、地貌成因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1)从地貌形态特征,分析地貌形成与内动力(地壳升降、断裂岩浆活动等),外动力,(河流、冰川、风等)的关系。

(2)分析基岩岩性、第四纪积物和构造等与地貌发育的关系。

(3)侵蚀地貌与其相关沉积的关系。

(4)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貌类型组合。

(二)观测记录的方法如下:地貌野外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分析、研究地貌问题的依据,也是地貌野外考察的重要成果。

所以记录的内容必须客观地反映实际,记录要尽可能全面、详细、准确、图文并用。

记录的格式如下:1、地点、日期、天气情况。

2、观测点的位置(如观测点多,则应编号)3、该点观测的对象4、观察的内容,审观测记录的主要部分,应把观察到的内容一项项记录清楚。

5、绘制地貌剖图、平面示意图和素描图(作法见三)。

如该观测点的堆积物杂乱无章,需要测量砾石,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在一平方米的水平面上用罗盘量出该面积内多数砾石(即具代表性)的长轴倾向向方位角。

砾石的粒径应为1厘米至于10厘米。

块数最好100-300块,最少不少于50块。

因底碛冰碛物中砾石的长轴倾向能反映出动力状况,例如冰碛物砾石中长轴总是顺着冰川运动方向的。

如堆积为冲积物质,则应测出砾石扁平面的倾向,因为扁平总是倾向河流上游。

根据所测出的砾石产状可作出玫瑰图或柱状图,用以推断冰流或水流方向。

在记录中常用的沉积物成因类型代号如下:残积—el 坡积—dl崩积—c 滑坡堆积—del洪积——pl 冲积—al湖积—l 冰川沉积—gl冰水沉积—fgl 风积—eol海相堆积—m 化学沉积—ch冲积—洪积—al—pl 未定沉积pr它们常常写在沉积物时代代号的右上角,如中更新世冰川沉积写作:Q gl2,全新世冲积物写作Q al4。

三、地貌图件的绘制常见的地貌图件包括地貌类型图、地貌剖面图、地貌平面草图和地景素描图。

(一)地貌类型图这是地貌图最基本的一种,在生产中也很有用。

它将各种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反映在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绘制这种图件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制定不同等级的地貌类型的科学分类系统。

目前国际国内尚无一个较成熟的地貌分类系统。

所以各用图单位都根据各自的工作要求初步制定。

1983年提出讨论“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制图规范。

它的分类系统工程以形态成因为原则。

采用分析组合方法,依分布规模,先宏观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地进行五级分类。

野外地貌调查时,一般填制的是大比例尺地貌类型图,不需要太多的分类等级。

但应该反映出两种现象:①地貌的形态,这往往用颜色或各种线条表示;②地貌的成因,常用符号或注记表示。

但要指出的是重要的微地貌形态(悬崖、冰斗、冲积堆、冰楔等)也常用符号表示。

实际工作中地貌类型图所用的图例系统一般是大写字母表示地貌形态,用小写字母作脚标表示地貌成因。

M s ——砂岩构造剥蚀低山M l ——砂岩构造剥蚀低山M c——砂岩构造剥蚀低山P a l —l —冲积、湎积平原、P g t ——冲、坳沟平原(二)地貌剖面图用于揭示地貌外部形态和组成物质或地质构造间的关系,是编写地貌报告和论文时经常应用的方法。

作法如下:1、目测观察对象大小,确定适当的比例尺,一般垂直比例尺要放大些。

2、先勾出地形轮廓,然后画出层间界线。

3、把基岩、沉积物等填绘在剖面上,填绘时,沉积物的类型、特征,相互间的顺序和关系应和客观实际情况一致,但其中的砾石大小和相互距离则不一定很准确。

4、注明图名、图例、方向、地物标志和高程等。

常用的地貌剖面图有三种:(1)实测剖面图:选择有代表性的或重要的地貌现象,用仪器、皮尺或测绳实测,并绘成剖面图(2)示意剖面图:一般观测的剖面或据沿途收集的资料,按目测或步测的比例,绘成示意图。

(3)综合剖面图:把几个地貌剖面的内容或有关地质、地貌、沉积物的现象综合表示在一个剖面上,表示的范围较大,这种图件可以集中地表现出地貌的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分布规律。

(三)地貌草图:一般指徒手画的地貌平面图。

这里还要介绍洞穴平面和纵剖面图的测绘方法。

这种测量的工具是罗盘、手水准仪、皮尺或测绳(如无手水准仪,也可用测倾角的罗盘代替)。

测量时,把测绳从洞的一壁拉向另一壁,使绳子成锯齿状钉在洞壁上。

然后测出绳子每一段的方位角、长度和倾角。

这一基线每段的长度、方位角、倾角分别用L k、αk、、βk表示。

然后从洞壁转弯处到基线作垂线,并测出每条垂线和该垂线段基线起点的距离(为了避免混乱,每段基线及其垂线可分别用注明长度的比例线段记录)。

根据这些资料就可作洞穴平面图。

应该注意,在画平面图时,基线必须按下式换算成水平度。

L′=L k·cosβk根据这条基线作洞穴纵剖面时,应进行垂直距离的测量——向上测到洞顶,向下测到洞底,这种测量最好比要用活动皮尺,或用肉眼估计。

最后还要把基线和地面相联系。

(四)地景素描图这是运用绘画技法,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描绘典型地貌现象的一种图件,下面简单介绍它的一般绘制步骤:1、确定主题和取景首先要明确表现什么和达到的目的,然后选择表现主题最佳角度,再确定画面的范围。

这是在动笔前必做的准备工作。

2、控制比例,划出大体轮廓,确定素描对象在图上的位置。

控制比例的方法一般是用右手拿住铅笔的一端,并将手臂伸直,用铅笔量素描对象的高、宽、和斜度,并不断与适当确定的标准长度作比较。

比例控制得当,所表现对象的外形就不会失真。

3、进行块面分割。

初步充实画面。

块面是构成形体基本单位。

不管地貌形态如何千变万化,我们仍可把它们的各组成部分设想为由各种块面组成的几何体,使复杂的地形简化。

在分析块面时,要注意从整体入手,块面大致可分为:平面、竖面、不同斜度的斜面、弧面和曲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