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创造多彩世界《幼儿区角活动》美工区解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红黄蓝变幻出无穷的色彩,描绘出绚丽的画面。
折剪贴,组合出巧妙的图案,展现出新颖的构思。
幼儿园创设美工区,为幼儿提供绘画、手工等活动的条件,对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等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园美工区角活动,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美感表现的特点:(美感是人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或现象时所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
美感包含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1、情绪性:学前儿童的美感表现是与良好的情绪体验相联系的,往往是在自身需要得到满足、有安全感、情绪良好愉快时,才能对美的事物产生美感。
2、表面性:儿童的美感表现比较肤浅、幼稚,他们往往被审美对象的外表形态、色彩或音响吸引,注重外表美、形式美,而对内在的美感受较晚。
3、行动性:学前儿童在感受美的对象时,往往通过触摸、摆弄、舞蹈、倾听、操作以及生动的表情、稚气可爱的语言来进行感受并表达出来。
为此,幼儿园开展美工区角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兴趣性原则:美工区角活动的设计必须依据幼儿兴趣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主体性原则:美工区角活动中,教师在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要重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渗透性原则:应将美工区角活动看作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完整系统,与其它教育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因素相互渗透,实现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的一体化。
发展性原则:美工区角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根据幼儿实际水平,以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落脚点,使每位幼儿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隐性教育原则:重视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使校园环境做到美化、净化、儿化、教育化,让幼儿园的每一空间渗透艺术美,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基于以上任务和幼儿美感表现的特点及基本原则,教师在创设和开展美工区活动时应注意:一、材料与环境要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美工活动内容丰富,有绘画、印画、版画、折纸、剪纸、粘贴等等,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也很多,各式各样的笔、纸、颜料,各种工具以及辅助材料等。
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材料如何有效地提供给幼儿呢?首先在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配合美术教学进行课后练习,这样能使幼儿有一定的美工技能基础。
其次在材料投放上必须归类摆放,如:一盒颜料、一盒笔、一盒剪刀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幼儿对一种学习内容熟悉后,再投放其他材料,熟悉多种材料后可以让幼儿用几种材料创作综合性的美工作品。
美工区材料丰富,活动结束时胶水、颜料应及时盖紧;毛笔及调色盘要清洗干净放回原处;桌面、地面要清理干净,总之用完的材料和工具要及时收拾整理好放回原处。
美工区可设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以便幼儿创作时用水和清洗。
区内要有适合幼儿创作的桌椅,为减少清洗困难,可在桌上铺一张报纸,让幼儿戴上袖套和围兜进行创作。
为交流展示作品,增强幼儿的成功感,教师可以利用墙面或橱柜创设适合幼儿视觉高度的作品展示栏或展示台。
此外,还可为幼儿提供一个较大的创作空间。
如:瓷砖墙面、大画纸、黑板或沙池、操场等供幼儿群体创作,表现较大的主题。
二、指导与评价要满足幼儿心理的需要案例:老师为什么不给我五角星吉吉是个好问、爱动脑筋的孩子。
一天,老师要求他们画“春天的公园”。
一进家门,吉吉就迫不及待地拿出纸和水彩笔,趴在桌上认真地画了起来。
吃晚饭前,爸爸回来了,见吉吉正在认真地作画,就走了过去:“哟,你画的公园真美。
可为什么这两朵花少了两片花瓣呢?”“是蝴蝶不小心碰掉了。
”“那花儿会怎样的啊?”“花儿会伤心的哭的。
爸爸,我给红花画上红眼泪,给黄花画上黄眼泪吧,嗯,再画上正在道歉的蝴蝶吧。
”“好极了。
你别忘了告诉蝴蝶,以后小心点。
”爸爸在一旁提醒道。
画完道歉的蝴蝶,吉吉没有停笔,他在画纸上又“沙、沙、沙”地画了起来。
爸爸忙问:“你还要画什么?”“我还要画雨。
”“你为什么要画雨天的公园呢?”“我觉得下雨天的公园特别美,空气特别新鲜。
我还要把雨画成彩色的,我要让春天的公园变得五彩缤纷。
”“那花儿喜欢吗?”“喜欢,你看它们都乐呵呵的,因为它们个个都穿上了五彩的衣裳。
”“沙、沙、沙”,吉吉又认真地画起来。
一幅“春天雨后的公园”诞生了。
第二天一早,吉吉揣着这幅得意的杰作,高高兴兴地去了幼儿园。
可晚上回家,却带着一脸的沮丧。
奶奶一问才知道,吉吉的这幅杰作没有按老师的示范画画,且越出了主题,结果连个五角星也没有得到。
吉吉不解地问奶奶:“我动脑筋画的画,老师为什么不给我五角星?”吉吉的遭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什么样的儿童画是优秀的儿童画?评价应重绘画技能还是重想象?美术活动中如何处理临摹与创造的关系?所以,在指导幼儿的美工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积极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更要对幼儿的作品无条件地接纳,因为幼儿的表现力是很纯朴稚拙的。
他们作画时常常自言自语,用语言来补充画面。
因此,从画面看似乎不很完整,教师应当小心呵护幼儿的这份拙朴,使之在表达愿望上获得满足。
对他们的作品,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衡量,即使幼儿将太阳画成绿的,小草画成紫的,教师都要尊重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想法。
或许这些成人认为反常的作品,蕴藏着幼儿丰富而天真的想象力。
活动后还应让幼儿自己决定是否展示作品,不该将您认为不好的作品拿掉,只要展示在上面就是对作品的认可,是对幼儿自信心和兴趣的激励。
展出后教师可请小作者说画,让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构思和画面未表达出来的意思介绍出来。
说不定,这种讲述还能发现幼儿的奇思妙想。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多鼓励肯定,但切忌干篇一律地说。
“画得真漂亮!”这类空洞的话,虽然幼儿在受到表扬时很高兴,但却得不到有益的启发,久而久之会感到教师是在敷衍。
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例如:幼儿画花草,教师可以说:“你画的小花有红色、橙色还有紫色的,真鲜艳,蝴蝶和蜜蜂都要飞来了。
”对于幼儿作品中的缺点,教师要注意讲话的艺术性,您不妨用建议性的语言提示他们。
如接上一例子说:“但是你画的花太偏了,如果画在画面中间一些,配上晴朗的天空,会更加美丽。
”这样既让幼儿觉得作品被接纳,又可以让他们意识到不足在哪里。
总之,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
三、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注重趣味性美术区域活动不是由老师事先设定的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老师的思路完成活动的。
而是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定游戏目标、游戏规则、游戏方法,边玩边学,主动的进行探索。
而教师除给幼儿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以外,主要应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美工活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在玩玩乐乐中不断提高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美工活动应是一种趣味游戏活动,不应给孩子压力,应以游戏的方式教孩子画画、粘帖和制作,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并锻炼心智和提高技能。
如“趣味画”引导幼儿画“小动物”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儿歌帮助幼儿作画:一间圆房子(头),两个小窗子(耳),挂着小帘子(额头),住着两孩子(眼),一口小锅子(嘴),一双小筷子(胡须),连个小屋子(身体),还有一个大钩子(尾巴)。
“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这样边念儿歌边画画,幼儿的游戏心理被调动了起来,感觉很有趣,而不是完成任务,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边想、边说、边画,还能把自己的想象与创造表现结合起来,画面也会越来越丰富。
因为游戏情节的添加,变枯燥为趣味,让幼儿手脑并用,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再比如线条画。
线条是一种绘画的表现符号,也是幼儿最直接了当表现生活的一种绘画语言。
教师可以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并学习画各种线条:直线、点状线、锯齿线、弧线、长城线、大大卷线……等,感受并比较点、线、面的疏、密、粗、细。
在表现时,可用线条直接表现,还可以各种线条相互结合进行表现,这样的画面就会很丰富。
如画“花”:先画一个圆或一个方形(表示花心妈妈),再围着花心妈妈画花瓣宝宝。
用一条弧线表现一片花瓣,可继续增加多根弧线,以越变越小或越变越大的形式表现花瓣;用直线和锯齿线结合(或用大大卷线和弧线结合等)表现花蕊的花纹……有了线条画的经验,在“彩纸粘贴”活动中,就可引导幼儿学习剪圆、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块状,撕剪各色条状的纸条,再用剪好的块状、条状纸进行粘贴活动。
“纸绳粘贴”应用皱纹纸色彩鲜艳,柔软而较有韧性的特点,将各色皱纹纸裁成长条,用拇指与食指捻成纸绳,也可以用线条画的方式进行粘贴,粘贴出花纹的疏、密、粗、细结构。
又如在趣味画活动中的认识颜色。
红、黄、蓝三原色像个魔术师,能演变出许许多多美丽的颜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又能构成丰富多彩的画面。
怎样引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在色彩王国里埋下艺术创作的种子呢? 我们不妨为幼儿提供红、黄、蓝三原色颜料,让他们在饶有趣味的调色游戏中用画笔调色、绘画。
还可将三原色加水,分别装在三个小瓶子里,用滴管调配,或装在按压式瓶子里,让幼儿自由调配,观察颜色的变化。
可以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边操作边说:红朋友和黄朋友拉拉手找到了橙色朋友,蓝朋友和黄朋友拉拉手找到了绿朋友,蓝朋友和红朋友拉拉手找到了紫色朋友……这样可以加深对颜色的理性认识。
书中趣味画的前三例就是很有趣的认识颜色变化的活动。
四、处理好学习技能与想象创造的关系,在创造中提高技能美术活动既是一种感受活动,也是一种表现活动,它需要具备一定的表现技能。
因此,在开展美工区域活动时,应注重让幼儿探索尝试运用生活工具与材料,接触学习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但也应重视幼儿美工技能技巧的练习。
幼儿学习技能技巧是通过在老师创设的难度适合的问题情景和材料环境中,引导幼儿操作摆弄,从中探索出方法。
如:画人物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可以在集中活动时给孩子一个能活动关节的木偶人,引导幼儿在摆弄木偶关节中讨论:人可以做什么动作?你来试试。
或者让幼儿合作,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弄动作一个人进行写生活动。
接着,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你喜欢什么样的人物动态?”可以用锡箔纸塑造出各种相对静止的动态人物,让幼儿明白脸的位置决定人的朝向、手脚的不同位置决定人的不同动态……幼儿在交流经验之后,再进行操作,这样不仅使幼儿掌握了必要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已有经验,又让孩子学得主动。
久而久之,幼儿遇到问题就能自然的迁移已有的经验。
有了摆弄“人物动态”的经验,幼儿的小制作“跳舞的小人”、“百变小人”显然就容易多了。
再如剪贴“窗花”活动中,首先教幼儿学会欣赏各种民间常见的剪纸作品,激发兴趣;其次是教幼儿学习看折、剪示意图,让幼儿知道四方形纸对角或对边折的基本折法,逐步掌握四瓣五瓣六瓣的折法;同时引导幼儿了解在纸张上剪的位置和剪的方法:月牙形、水滴形、锯齿形;最后让幼儿尝试创造性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