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牡丹皮、生地凉血滋阴;大黄炭、地榆炭、侧柏叶炭清热止血;白芍、甘草和营缓急;白及止血生肌去腐。
药中病机,使热毒得清,肠胃乃复,诸恙均消。
4 清热运脾 益气摄血
赵×,男,7岁,1984年10月15日诊。
患儿病延25天,初起身热腹痛,继则便血。
大便或如稀血水,或如果酱状,日行1~3次。
西医诊断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
入院后先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其间有3~4次因失血量多,发生冷汗淋漓,血压下降,经输血、补液等抢救后,稍有好转。
迄今仍有腹痛阵作,大便下血不止,身热不清,口干唇燥,舌质偏红、苔微黄厚腻而少津,脉弦数无力。
中医辨证为脾虚郁热,统摄无力,血随气泄,气随血脱,治宜标本兼顾,扶正驱邪,清热运脾,益气摄血。
处方:①白干参30g,每日10g,煎汤60ml,每次服20ml,每日3次;②10%白及胶浆20ml,3小时服1次;③葛根、炒白术、侧柏叶炭、黄芩各10g,木香、黄连各5g,白芍、茯苓各12g,陈皮6g,炒延胡索8g,仙鹤草20g,甘草7g。
患儿服药10剂后,腹痛便血逐渐好转,胃纳大增,大便每日或隔日1次,质软色黄。
惟形体消瘦,午后时有低热,肌肤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数。
此为邪去正虚,气阴两亏,当以补气养阴,调理善后,共服药25剂痊愈出院。
按:本案湿热胶结,易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不摄血,而血无所主,内溢而后血。
孔老以白干参大补元气,白及胶浆止内溢之血;并拟清热运脾、益气摄血之方,以葛根清热解肌,除烦止渴,鼓舞胃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黄芩、黄连清脾胃之热;木香、陈皮理肠胃之气;延胡索、白芍、甘草理气缓急止痛;侧柏叶炭、仙鹤草凉血止血。
药伍精当,使元气大增,溢血得止,脾胃乃复,邪气即除。
(本文经孔昭遐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1996-06-24)
施奠邦老中医治疗习惯性便秘经验介绍
罗 玉 韵3
主题词 便秘/中医药疗法 @施奠邦
我国著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研究院施奠邦名誉院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治疗脾胃病,余有幸跟随施老学习,现将其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习惯性便秘是长期大便异常的一种表现,多因肠道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大便数日1次,量过少或临厕排便困难,性状或干硬如球,或如羊矢,或前干后溏。
施老认为:脾胃主运化腐熟水谷,直接影响着大肠功能,便秘虽有虚实的不同,但病程较长者,其病机多从虚而论。
Ξ
111 脾胃气虚,升降失节 脾胃同居中焦,为仓廪之官,脾胃健运,清浊相分,转输正常。
若因年老、久病,或饮食及药物所伤,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运化无权,脾升胃降功能失节,影响大肠传导之职,以致大便艰难,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下。
112 血虚失调,大肠干涩 血属阴分,功主润泽各血燥津涸,肠道枯燥,不能下润,出现大便干燥,排出艰难,粪如羊矢。
113 阴虚肠燥,大便干结 若年高体弱,久病阴虚,热病伤津,阴液不足,不能下输大肠,大肠失其润滑,传导失司致大便秘结干硬。
2 辨证论治
211 补中益气,顺气和中 用于中气不足,大便秘结者。
症见便秘难下,临厕努挣,大便无力,伴有下坠感,兼见神疲食少,肢倦,气短,汗出,面色无华,舌淡或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迟缓。
处方:炙黄芪20~30g,白术15~25g,党参、当归、威灵仙各12g,木香、桃仁、槟榔各10g,白芍20g,陈皮、炒枳壳、炙甘草各6g。
方中取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健脾益胃;以威灵仙丸(炙黄芪、炒枳壳、威灵仙)加强补气行气通便之力;木香、槟榔推积下陈;当归、桃仁润肠通便。
若兼见脾阳虚,腹冷痛者可加理中丸治之。
212 养血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便秘。
症见大便燥结
41新 中 医
如羊矢,兼见头晕乏力,心悸,健忘,面色苍白,唇白,爪甲无华,舌淡红、苔少,脉细或涩。
处方:生何首乌20~30g,炙黄芪、白芍、生地黄各20g,当归、威灵仙各12g,川芎、炒枳壳、瓜蒌子各6g,炙甘草10g。
方中以四物汤养血活血,加生何首乌养血润下,配以威灵仙丸和炙甘草益气通便,加瓜蒌子润肠通便。
213 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用于阴虚内热,大便燥结者。
兼见口干作渴,手心烦热,夜寐不安,梦多,口干咽燥,腰 。
处方:生地黄、生何首乌各20g,天冬、麦冬、玄参、火麻仁各15g,石斛、天花粉、桃仁、瓜蒌子、柏子仁各10g,白芍12g,炒枳壳、陈皮各6g。
方中以增液汤加石斛、天花粉生津滋阴补液;生何首乌补血生津,滋养肾阴并能润肠;桃仁、瓜蒌子、柏子仁、火麻仁润肠,并助以少量枳壳、陈皮行气通便。
3 病案举例
胡××,女,28岁,1995年7月17日初诊。
患者自述4年前为减肥而自服果导片,连服1月后,出现食欲减退,大便秘结难下,2~3日1次,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下之无力,伴有下坠感,大便色黑,稀烂,兼见肢倦气短,精神不振,纳呆,声低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属脾胃气虚,乃久服泻下之剂所致。
治以补中益气,健脾调气通便。
处方:炙黄芪30g,党参、威灵仙各15g,炒白术、白芍、当归各12g,陈皮、升麻、炒枳壳、瓜蒌子、炙甘草各6g。
6剂,日1剂,水煎2次分服。
尽剂后,诉大便仍2日1次,但较前容易,大便软,精神好转,仍以上方继服半月,大便恢复正常。
再服6剂巩固疗效,随访1月余,诸症悉除。
(收稿日期:1996-11-25)
林少波老中医治疗甲亢经验
林 璇3
主题词 甲状腺机能亢进/中医药疗法 @林少波
林少波是广东省汕头地区名老中医,副主任医师,原潮阳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潮阳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
林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后毕业于广东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师资班,从医执教48年,学验俱丰。
笔者跟随先生学习多年,现将其治疗甲亢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林老认为甲亢病因以情志变化为主。
《诸病源候论》说:“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明・李梃又说:“瘿气……内因忧怒无节,气逆留滞或肾气亏虚,邪乘经产之虚”。
甲亢所产生的一系列脏腑变化,其病机在于七情郁结,神明受扰,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烁脏腑阴精。
如心志不遂,神明受扰,郁而化火,损耗心阴而致心悸胸闷,甚则妄呓;肝志不遂,失其条达,郁而化火,肝阴受耗,则性情急躁失眠多梦;脾志不遂,郁而化火,而致胃热偏盛,五脏皆开窍于眼,五脏阴亏,阴火上迫目系,而见眼球突出,脾失运化,不能化生精微,加之阴火消灼体内阴液,以致肌肉失其所养而消瘦。
因此,心肝肾受损,夹以痰浊凝滞,乃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滋水柔肝,养脏阴,佐以化痰散结软坚,由于病情轻重,或初、中、末期病程的变化,可出现不同症候,林老常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治疗。
211 气郁,心、肝、肾阴亏,或夹痰浊凝滞 症见心情焦虑不安,心悸,失眠,易出汗,多食善饥而消瘦,口干,妇女月经不调,结喉两旁腺体或肿大,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
本证多见于早期甲亢病人。
治以解郁柔肝,养心肾之阴,佐以化痰散结。
方用百合地黄汤和甘麦大枣汤化裁。
药用:百合、浮小麦、丹参、茯神、沙参、白芍、生地黄、牡蛎、浙贝母、甘草。
Ξ
212 阴虚火旺,心肝肾阴亏,痰浊凝滞 症见性情暴躁,手颤动,失眠多梦,胸闷心悸,汗出如流,消谷善饥,消瘦甚,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少津,多痰,结喉两旁腺体或明显肿大,或眼球突出,脉多弦数或滑数。
治以壮水之主,养心、肝、肾,佐以化痰散结。
药用:生地黄、龟板、黄精、玄参、浮小麦、柏子仁、甘草、麦冬、浙贝母、甘草。
阴火甚者加知母、黄柏。
213 气阴两虚,心肝肾亏损 本病多因病程迁延日
51
1997年 第29卷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