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网施工工艺

接触网施工工艺

1.接触悬挂1.1承力索和接触线(一)技术标准1.1.1我段接触网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接触悬挂的材质1.1.2 TCG-110、CT-110、CTHA-110型铜接触线用于区间干线、车站正线上,额定张力为10kN;TCG-85、CT-85、CTHA-85型铜接触线用于车站侧线上,额定张力为8.5kN。

1.1.3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站场和区间取6000mm,允许误±30mm。

接触线最大驰度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500mm;在区间和中间站不少于5700mm。

在编组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少于6200mm。

因隧道内、跨越接触网建筑物处结构高度的影响,致使接触线高度不能达到标准值的,可适当降低接触线高度,但导高不得低于5600mm,且最短吊弦长度不得小于250mm。

1.1.4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和弛度标准值:承力索15KN,正线接触线10KN、侧线接触线8.5KN;驰度15mm。

安全值:张力误差允许2%。

全补偿链形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0%,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1.1.5承力索位置标准值:直线区段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

跨中偏移值:最大风偏时的跨中偏移值不能大于相邻定位的之字值及拉出值1.1.7接触线坡度(工作支)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坡度≤2‰;1.1.9接触线、承力索磨耗及损伤(1)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2)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补强线的材质、型号应与被补强线索相同,或者载流量大于或等于被补强线索。

(3)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接触线接头处增设电联结。

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4)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两接头的间距不小于80米。

1.1.11 绝缘套管:隧道口及跨越桥及跨越建筑物下的承力索加装绝缘套管,安装须满足如下要求:(1)隧道:每处加装5.5m,即隧道内0.5m,隧道外5m。

(2)跨越桥等建筑物:若承力索与跨越的建筑物距离小于1000mm,建筑物下承力索全部加装绝缘套管,并加装至建筑物边沿外4.5m处;若承力索与跨越的建筑物距离大于1000mm,每处加装5m,即以建筑物边沿垂直对应点为界,建筑物下安装0.5m,建筑物外安装4.5m。

1.2吊弦(一)技术标准1.2.1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吊弦须顺直。

①环节吊弦:应用Ф4.0镀锌铁线制作,不少于两节,每节的长度以不超过600mm。

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长度为150~180mm。

吊弦环直径应为其线径的5~10倍,环状互成垂直状态。

吊弦磨耗的面积不得超过原面积的50%。

其型号规格如下:②整体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

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

吊弦各零部件应完整,铜绞线或钢丝绳应无散股、断股、硬弯等现象;上端采用可调方式,下端采用永久固定方式;吊弦可调端螺栓夹持点与鸡心环的距离保持在10~20mm;同一跨距内吊弦回头环安装朝向一致。

导流环的根部与整体吊弦的直线部分离处分开,避免在运营过程中由于震动相互间摩擦而断股。

③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2)钢绞线等非载流承力索区段,采用环节吊弦,铜或铜合金等载流承力索区段,采用载流整体吊弦。

1.3电分段锚段关节(一)技术标准1.3.1转换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①垂直距离标准值:500mm;接触线分段绝缘子的下裙边高于工作支接触线250mm以上。

②水平距离标准值:500mm。

1.3.2中心柱处两悬挂的垂直距离、水平距离①垂直距离(括号外为接触线的值,括号内为承力索的值)。

②水平距离:同转换柱。

③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1.3.3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接触线调整符合运行要求,即:中心柱至转换柱跨距长度的1/3内两接触线等高。

1.3.4分段绝缘子串至锚支定位滑轮边沿间的距离不得小于800mm。

1.3.5在转换柱和锚柱之间距转换柱10m处,各安装一组电联结器(载流承力索区段电联结线用双支)。

1.3.6锚支、工作支定位管偏转应灵活,不得有卡滞现象。

1.3.7下锚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导高为H+500mm(H为工作支接触线导高),下锚非工作支接触线平缓抬高。

1.3.8下锚处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不大于6°,困难情况下不得超过12°。

1.3.9两锚段在电路上的连接使用隔离(负荷)开关控制,隔离(负荷)开关装设在转换柱上。

1.4机械分段锚段关节(一)技术标准1.4.1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极限温度下应保持50mm以上。

1.4.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标准值:100mm。

1.4.3转换柱处两接触线、承力索的垂直距离。

标准值:接触线=250mm;承力索=300mm。

1.4.4隧道内三跨锚段关节:两转换柱定位点处非工作支比工作支抬高150mm,允许误差±3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30mm;落锚处三角连板偏移较大时应调整闭式螺旋扣。

1.4.5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

1.4.6两接触线的立体交叉点应在两转换柱之间的中间位置,等高区域为该跨距的1/3。

1.4.7下锚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导高为H+500mm,下锚非工作支接触线平缓抬高。

1.4.8在转换柱和锚柱之间距转换柱10m处,各安装一组电联结器(电联结线载流量不得小于接触悬挂的载流量)。

1.4.9定位装置能自由偏转无卡滞,锚支定位卡子安装正确,铁件无锈蚀。

1.4.10下锚处接触线在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时,其偏角不得大于6°,困难情况下不得超过12°。

1.5中心锚结(一)技术标准1.5.1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

其设置位置要使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

1.5.2防断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力索中心锚结绳①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②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

③中心锚结绳位置、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悬挂点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①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②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器。

③中心锚结绳不应松弛、不得触及弹性吊弦辅助绳,两边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不松弛,且每边的长度不小于中心锚结线夹处承力索与接触线间距的10倍。

④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3)中心锚结线夹①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无偏磨或打碰受电弓现象。

②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

1.5.3防窜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

1.5.4中心锚结绳长应大于或等于所在跨距中心的承力索和接触线距离的20倍,其总长不得小于15m,两边长度相等并呈拉紧状态。

1.5.5中心锚结辅助绳用3个钢线卡子固定,其中:2个钢线卡子用于固定辅助绳,间距为200mm,第3个钢线卡子用于固定辅助绳回头并安装在前两个钢线卡子的中部,绳头外端留100~150mm,露头端部绑扎不少于20mm。

1.5.6中心锚结承力索辅助绳的驰度不大于承力索的驰度。

1.6交叉型线岔(一)技术标准1.6.1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1.6.2对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1)道岔定位支柱的位置160km/h及以下区段,道岔定位支柱应位于道岔起点轨缝至线间距700mm的范围内。

(2)交叉点位置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

(3)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160km/h及以下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80mm。

(4)线岔限制管有500型和700型两种,交点到中心锚结的距离在500m及以内时,采用500型线岔,其限制管的长度为1300mm;交点到中心锚结的距离在500m以上时,采用700型线岔,其限制管的长度为1550mm。

限制管应安装牢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5)始触区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550~850mm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1.6.3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1)交叉点位置标准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

(2)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限制管和始触区等,同单开道岔的线岔要求。

1.6.3.1复式交分道岔(见图1)处线岔(1)两接触线交叉点应位于中轴支距的中点(图1中O点),允许横向和纵向偏差均为50mm。

(2)复式交分道岔与交叉渡线相衔接时,复式交分道岔处的线岔交叉点应位于交叉渡线侧。

(3)在两接触线交叉相距500mm处:两接触线等高,允许上面一支比下面一支高出0~5mm。

(4)两定位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并力求相等,其误差以确保交叉点位置达标为度。

1.6.3.2交叉渡线(见图2)处线岔(1)四组单开道岔处线岔检修标准同5,四组交叉点宜达到同一参数标准。

(2)两渡线接触线的交叉点应位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O 点),允许横向和纵向偏差均为50mm。

(3)在两渡线接触线相距500mm处:两接触线等高,允许上面一支比下面一支高出0~5mm。

1.6.3.3单腕臂道岔柱(L型、LY型、Y型)承力索悬挂位置和人字拉线(拉杆)的安装,宜采用以下方式:(1)承力索悬挂安装方式:转角力大的一支安装在钩头鞍子内,转角力小的一支安装在悬吊滑轮内。

(2)人字拉线(拉杆)的安装方式:人字拉线(拉杆)安装在由钩头鞍子固定的一支承力索上,每端距钩头鞍子600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