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学习应掌握的八大史观.ppt
高三历史学习应掌握的八大史观.ppt
• 7.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时代进行划分是历 史研究的内容之一。有历史学家将中华民 国成立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域内文明的 成人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时 代”“中国民族的争存时代”“东西文明 的接近时代”四个时代,下列各项中最有 可能成为其分期依据的是( )
• A.农耕文明的演进 B.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西学东渐的深入
(1)看所给的文字或图画材料,想出考查的史观,继而想出考 查的考点;
(2)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关键的中心句; (3)整合有效信息的基础上,理解好材料的意思,(有时还要 结合课本知识)与选项或者题目设问相对应。
五、学情分析:因考试时间较紧,很多学生直接就题做题,
没有一定的思路,往往会出现失分的现象。
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现代化史观—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 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整体史观——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 世界殖民体系;
文明史观——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所谓史观,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 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 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 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 变化。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
思考:对于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现象,运用何种史观会
评价较高或较低?并请说明理由。
评价较高
评价较低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扶清灭洋 革命史观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洋务运动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1.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 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 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 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 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下列用 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②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传统社会 遭到灭顶之灾。
革命史观
二、历史学习应掌握的七大史观:
1、唯物史观: 2、革命史观(阶级史观): 3、文明史观: 4、近(现)代化史观:
5、全球史观: 6、生态史观: 7、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二)革命史观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 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 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 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 史观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 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 文明史观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解史观(三)练习巩固
知识回顾
◆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领导革命.建立共和 ◆反对独裁.捍卫共和 ◆与时俱进.国共合作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 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 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 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一).唯物史观(多用于转型和重大改革时期)
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 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 论。亦称唯物史观。
例2.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 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 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 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 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 A.文明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趋向统一
• C.文明的冲突已取代政治的冲突
• D.各种文明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9、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而现 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史学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 换体现了 A.生态史观 B.全球史观 C .社会史观 D. 革命史观
史观解读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 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 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 文明史观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
• 8.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 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 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袖之间的理 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 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 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以下最 符合其本意的是( )
点是
()
A.革命史观
B.全球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
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
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 ( )
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 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 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 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 争。
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4)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 民群众是历史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B、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阶级斗争推动,由低 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
C、人类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 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D、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 文明演进的历史。 E、“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 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
史观解读
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
角主要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 .现代化的角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 度.社会群体的角度
3、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 写道:洋务运
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
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作者所持的观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一、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革命史观
丙说: “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丁说: “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会史观
例1.战国时期,战争特别频繁,但经济仍然发展比较快 的主要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 B、各国推行了封建化改革 C、“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 D、水利工程的兴建。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 社会史观 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
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乙说: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 社会史观 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
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
甲说: “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④因为孙中山百折不挠的民主革命斗争促进了亚洲的觉醒,鼓舞 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所以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