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大历史观,学术界称之为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简单说,欧美学者发现,原来的历史观是欧洲中心史观。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进入殖民时代,旧的历史方法解决不了二十世纪面临的问题,本身路也越走越窄。
欧美的相关反思与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开始了。
出现了美国环境史学、法国年鉴史学、德国社会史学等等。
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一家。
在新的哲学思想引导下,逐渐出现了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目前已经被普遍接受,创立者非止一家,努力也不是一代。
包括马克思在内,对其均有主动被动的贡献。
1979年,中国新时期开始。
中国学者大呼经济学缺位,哲学贫困,史学危机。
从文革中醒来的中国人发现,阶级斗争史观,过于机械,也过于意识形态化。
史学危机已经到一定程度,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把错误的历史教给下一代,上有愧祖宗,下对不住儿孙。
中国新时期史学探索,应在1979年后开始。
个别学者的努力,从五四时期就没停止过。
于是欧美的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被中国学界注意。
这种接触实际是全方位的,更多是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方法,史学的交流不过是其中一种。
河里多海外网友,对此非常清楚。
中国史学界1979年后引进了一批学术成果——黄仁宇是这种引进的一个,此外,卡尔波普、布罗代尔、斯塔夫里阿诺斯、巴勒克拉夫、斯宾格勒、汤因比、克罗齐、柯林伍德、费正清、李约瑟……那是一个辉煌的名单,坦率地说,黄仁宇恐怕得称学生辈。
此外,中国的努力,还包括在中国的世界史体系里加进了本国史,开始关注文化史特别是经济史等等等。
各国的探索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的。
既有历史哲学,也有世界史研究,还有文化史探索。
不同国家,欧美中日等地,也有不同的侧重和成果。
比如何兆武,这位西南联大出身的杰出学者,就是中国新时期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
如同绝大多数学者一样,专业以外的人很少听到他。
中国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大陆方面,与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国经济和平发展等密切相关。
这是很好的事情,毕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思想史。
大陆的史学探索,经历非常复杂。
其间还有反精神污染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事情发生。
这里不展开谈。
在中国有关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的探索中,黄仁宇适逢其会,又在出版商的帮助下在大陆当了把明星,但学术毕竟不是演艺。
不必把黄抬太高,自然也没理由贬他。
他是中国史学界一股清风,确有一部分专业人士早在1990年代就介绍过他。
今天中国史学界还有学阀门派的藩篱,但某位强人一手遮天的时代早就过去了,黄仁宇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完全受其自身限制。
黄氏过于匆忙的指出中国问题所在,想用一个“数目字管理缺位”涵盖一切,显然是失败的。
有关大历史观,前文说了,这不是他的功劳,黄不过是接触并运用了最新的学术工具。
至于中国的经济史,呵呵,不客气的说,包括黄仁宇,中文历史学家还没有这方面的大家。
这个也不完全是历史学界的责任,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问题更多,因为与现实发展关系更密切。
全球史观严格说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即使在历史学范围本身,也涉及比较史学、史学史和历史哲学多个领域。
这种方法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这种史观是积极进步的,中国的帝王将相史和西方的欧洲中心论,最后都归到这种思维模式是正确的。
全球史观,既有哲学系统论的影子,又有全球化的现实折射。
在这种史观的前题下,出什么成果,是具体问题。
研究万历十五年,研究鼠疫与李自成进京关系,研究中国之和平发展全球化影响,均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味道。
全球史观有不同的表述。
法国布罗代尔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是一种,德国斯宾格勒的历史形态学是一种,英国汤因比的文化比较是一种。
中国雷海宗双周论也是一种。
美国华裔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还是一种。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许多史学家都认同运用全球史观这一新的观点去研究历史问题,每个人对全球史观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在《全球化与全球史观》一文中说:所谓“全球史观”是本世纪中叶在西方史学家中形成的一种世界历史观念,代表人物有英国史学家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和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L. S.Stavrianos)、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1)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1966~1970年出版的《全球通史》(两卷本)是全球史观经典作品之一。
全球史观的主要特点在于观照世界历史的独特视角。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对于全球史的把握他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的人类发展史,也就是说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散开来去说或进行史学研究。
这种新的史学观点与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传统的历史主义史学流派代表了一种以时间先后为序的纵向思考为基础的史学思维范式,强调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历史分期这一史学研究方法就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合理性。
全球史观主张把一切发展、变化或历史现象都纳入共时性研究,强调非连续的变化过程,历史分期的合理依据在全球史观的横向思维范式中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全球史观这一新的观点最早是运用在史学研究方面,在研究历史学问题时不再是从一个孤立的点去看,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点去俯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问题,不仅仅是从纵向时间上的考虑,更多的是要从横向考虑,从这一点上去挖掘历史事件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新课程教科书对全球史观的阐发,不仅体现在知识点的设置和分布方式上,而且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定位和阐释上也有明确的表述。
譬如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也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
就拿鸦片战争来说吧,如果只是从中国方面去看的话,中国还算量个大国,经济上比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强,特别是在对外贸易上中国一直处于出超的在位,可是当我们从横向来看,中国则早已落后世界一个世纪了,从这点看我们就不难解释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乃至后来的一系列与外国的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了全球化的观点不只是运用在研究史学方面,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用全球化的观点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