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之诉的程序衔接作者:冯楠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21期关键词第三人撤销之诉再审之诉程序衔接作者简介:馮楠,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研究方向:民法。
中图分类号: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7.211最近几年的诉讼实践当中,民事诉讼当事人恶意诉讼侵害案外人权益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专门创设了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款。
基于保护案外人权益同一目的,均为了撤销生效裁判的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之诉这两项程序,有交叉重叠之处。
尤其是法律及实践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条件、审判组织、审理程序等尚无统一标准,因而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难度较大,出现了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之诉难以区分之乱象。
为此,本文就这两种救济程序的区别与程序衔接展开探讨,以期推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一)立法现状2007年《民事诉讼法》在第204条规定了执行异议制度,该制度的设立赋予了案外人在执行阶段对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的救济途径,但该条款的局限性在于适用空间的狭窄,若裁判生效后未进入执行程序,案外人也随之丧失了诉权。
与之相补充,审监程序司法解释第5条明确了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方式,即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该条款限定了案外人必须对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因此案外人对生效裁判、调解书仅有财产利益方面的冲突而无具体物权性质权利的,不宜作为民事再审审查案件处理。
2012年修法之际,为了进一步加强司法实践的可操作性,立法机关在《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专门增加了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在法律上有利害关系的案外人,因不可归责于己的事由未能参加原案审理,但原案生效判决使其权利受到损害或者损害威胁且无其他救济手段,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或者改变原案生效判决中对其不利部分的诉讼程序。
该条款赋予了案外人就生效裁判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内容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完善了案外人权益救济的保障制度。
(二)存在的问题1.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在选择适用上更倾向于再审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一条款出台后,与其配套的司法解释和一系列操作细则并未跟进,对该条款的适用,司法部门还停留在调研与摸索阶段。
相反,基于对生效裁判、调解书纠错的同一目的,审判监督程序从制度规范到审判力量都更成熟健全。
启动再审程序分为三种,即当事人申请、法院依职权启动、检察院抗诉。
在进入再审程序前,法院成立了申诉复查部门,组织了专门的合议庭。
在此基础上,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渠道更为畅通、便捷。
2.新生事物在司法实践中存诸多质疑和消极态度,缺乏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之时,部分专家对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一新生程序持有不同观点,认为该条款突破了法的既判力和安定性,与之带来的是司法秩序的混乱。
如果在实践中适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原有法律关系的不稳定,侵害原判当事人的利益,浪费司法资源,增加讼累。
现阶段,司法机关未制定统一的立案受理审查规程,不免存在就审查职责的划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难以达成共识。
新《民事诉讼法》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较为原则,理论基础不足,司法实践中也缺乏相关成功经验,可操作性不强,该条款处于法条与实践脱节的窘境。
(一)适格第三人的问题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56条前两款针对第三人为诉讼主体的撤销之诉提起的情况,对其主体条件作出了相应限定,规定了两类第三人主体,一类是享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类是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如案例一,系争房产属李某与王某的夫妻共同财产,李某对系争房产享有物权,可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
案例二,高某与蒋某之间达成的调解协议对高某的债权人有财产权益上的利害关系,债权人虽没有独立请求权,但可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主张权利。
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把握的是对该条款中有关利害关系的规定,即当案件的处理结果存在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利害关系的情况,其重点和难点在于,所谓“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当如何证明,其判断标准存有争议。
依台湾地区通说,所谓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第三人之法律关系,因当事人一方之败诉,依其判决内容或执行结果,将受到不利的影响,若能参加诉讼,其不利影响则会得到有效的制约。
但在法国的民诉法中,享有提出第三人异议权的,可以是任何与之存在利益的人,但此类人行使第三人异议权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被攻击的判决中,该第三人的身份不可以是当事人,亦未委托代理人提起相关诉讼。
在国内司法实践中,原则上的判断标准是,当第三人的利益因案件处理结果而受到相应的影响的情况下,此时该第三人可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
(二)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第三人未参加诉讼,其本意并非“未参加”,并非指没有实际参与诉讼的第三人,二是不构成诉讼的第三人。
“诉讼的第三人”实质上是原诉的当事人,在法律意义上已进入了诉讼程序,本条款指的第三人即未进入司法程序的案外人。
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是指第三人未参加诉讼的结果产生的原因不是其自身的缘故,其自身不存在过错的情况,同时是因客观事由倒是的“未参加诉讼”。
例如,针对原诉讼司法程序的进行这一事实,第三人处于不知情的状态,因不知情而无法主动申请,期间因原诉当事人未申请追加第三人,该第三人也未曾从法院处接到让其参加诉讼的同时的。
笔者以为,所谓不能归咎于第三人本人的事由,应由第三人在起诉之时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明,法院审核后认为确系其他客观事由造成的,方可立案受理。
(三)有证据证明作为起诉审查要件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诉却与常见的民事诉讼有所差异,该诉讼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已作出且生效的裁判、调解书进行纠错改正,其风险在于会影响原裁判的既判力和安定性。
笔者认为,在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查条件上,除了适用普通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还应同时对第三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实体审查。
相比较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来看,程序保障才是关键,台湾地区对第三人撤销之诉作出规定,明确指出此类诉讼的提出需满足三个条件,即在法律上存在利害关系、未参加诉讼的原因不可归咎于自身、仅可通过此途径进行救济的情况。
大陆地区的立法对第三人在实体上的证明责任要求更加严格。
从比较法角度考察,大陆法系国家存在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一种是建立独立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典型代表就是法国、澳门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另一种是构建第三人适用的再审之诉,将此类诉讼纳入到再审程度范围内,或以特别法的方式进行规定,典型代表是德、日、意国立法。
我国立法机关将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再审之诉两种制度分别独立于不同篇章之中,看似分属不同领域,但在实践中却又有交叉重叠之处。
关于这两种制度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竞合的情形下,如何选择适用、如何理顺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值得加以探讨。
(一)同时存在,并行不悖从立法宗旨来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核心在于针对虚假的、恶意的诉讼予以制约和打击,以对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的诉权进行提供相应的保障。
故笔者认为,再审之诉与第三人撤销之诉本质不同,后者无法对前者取而代之,认为两项制度是同时存在、优势互补的救济程序。
1.概念定位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全新的独立的诉讼制度,其目的在于纠错,从立法者的意图出发,结合制度逻辑进行分析,对比传统(以要求对已经开始并经过处理的诉进行再次审理为内容)的上诉或再审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当事人依据新事实提出的新诉。
对于一项独立的新诉,应参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的内涵与外延,赋予前者必要的关于“诉”的实体权益和程序权利,比如给予对方当事人相应的答辩权、双方举质证的权利、上诉权等等。
而再审之诉是特殊的救济程序,属申诉权范畴,经法院审查认为原裁判存在法定再审事由,可依法通过再审程序撤销原裁判再次审理,进而引发法院对再审申请进行合法性审查加以确认。
纵观我国再审程序的启动,无论是主体、方式亦或是再审事由以及处理,到再审都是其所体现出的最大特点。
2.程序启动在本次修法过程中,立法机关最终并没有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放在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中,由此可见,立法本意是将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审判监督程序相区分,确立两个并行不悖的案外人救济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程序往往参照普通的诉讼程序,较为直接、简便、可操作性强。
关于再审之诉的启动程序,法律设定了适用空间,即根据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227条的规定,在执行程序中,案外人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
适用前提是案外人主张的权利与原生效裁判、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具有不可分的利益,且无法另诉解决。
也存在另一种观点,案外人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无需以执行法院支持其异议并作出中止对系争标的物执行的裁定为前提。
在启动方式上,案外人不能直接提起再审申请,只有通过司法信访的途径引发法院根据第198条的规定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
从法律与实践上看,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门槛要求更高。
3.是否影响原裁判效力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否影响原裁判效力的问题,在立法之初存有争议,但最终我国以台湾地区的立法经验作为最终的借鉴和参考,明确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拥有相对效力且予以肯定。
分析台湾地区的“民诉法”中有关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不难发现,撤销他人之间的判决并非该诉讼的追求的唯一结果,其本质是,当发现被作出的判决中,存在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时,经由法院审理后,对原判决作出新的变更,通过作出撤销不利于第三人的内容的变更,达到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的目的,而除此以外的其他内容仍拥有法律效力。
因此,从理论上来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本质,是改变原裁判中不利于第三人合法权益的部分,通过改变或撤销实现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不属于此范围内的其他内容,仍保留其原有的法律效力。
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法律关系纷繁复杂,某些判决内容密不可分,涉及各方当事人利益,有必要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中一并处理;不能处理的,引导当事人另行起诉。
虽第三人撤销之诉和再审之诉均是挑战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的诉讼制度,但第三人撤销之诉是部分或全部修正原裁判结果,而再审之诉使原裁判全部内容丧失法律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待进入再审审理程序后,合议庭重新对原审案件的法律关系进行判断和确认。
从保护法的安定性考量,法院当审慎选择适用再审之诉。
4.是否中止原裁判执行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则上在审理期间不得中止原判执行,待原判被法院撤销后,才能中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