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教案

经济法教案

第一章法与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一节法与经济法的一般问题一、法的基础知识(一)法的概念和特征1、什么是法?汉字“法”至少有三层意思:第一,“法”有神明裁判疑难案件之意第二,“法”有祛除不法行为之意第三,“法”有公平之意关于“律” :《说文解字》解释为“均布也”。

“均布”是古代调音的一种工具,引申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法”强调“平”、“正”、“直”。

“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清未民初,把“法”和“律”连用,“法”逐渐由“法律”一词所替代。

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的含义:狭义的法或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特定或具体意义上的法律。

广义的法或法律:指法的整体,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法规、规章等在内的一切规范性文件。

2、法的基本特征(重点)(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和概括性。

法的规范性:是指法规定了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做什么(授权性规范)、应当做什么(义务性规范),不能做什么(禁止性规范),从而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行为标准。

法的概括性:又叫法的定型性,是指法的调整对象时一般的或抽象的、某一类的人和事,它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适用。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性和普遍性。

一个国家法律形成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制定法律,通过制定形式形成的法律被称为成文法、制定法;另一种是通过认可的方式形成法律,称为不成文法。

法律出自国家,具有国家性。

由于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所以派生出°普遍性”特征,即法律在一国全部地域范围内对一切人和组织发生效力。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和程序性。

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有组织的暴力。

国家强制力是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区别。

法的程序性,即法律的强制实施都是通过法定步骤和方式而得以进行的。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的,因而法律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权利和义务。

小结:从特征上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二)法的渊源和法系1、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也称“法源”或“法律渊源”,是指来源不同因而具有不同效力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又称法的存在或表现形式。

当代我国法的主要渊源:不同位阶(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的效力关系:不同位阶♉下位法服从上位法同一位阶♉后法优于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不同法律的效力关系2、法系法系是指根据法律结构、形式和历史传统等外部特征以及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等因素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所进行的分类。

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两大法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源流,在近代法国和德国民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法律的总称。

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法系。

法国、德国、瑞典、奥、意、荷、比、西班牙、葡萄牙等绝大部分欧洲国家以及日本、泰国等亚洲国家为大陆法系国家。

英美法系--它是以英国14世纪以来的普通法为基础,以英国法和美国法为核心的法律的总称。

属该法系的国家主要是英国、美国和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

如印度、缅甸、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

两大法系的差别:第一,法律渊源不同第二,法官权限不同第三,审判制度不同第四,对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的态度不同我国所属的法系:大陆法系(三)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规范依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若干法律门类、并由这些法律门类及其所包括的不同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法律部门构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其他法律部门的依据。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财产继承权法等构成。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课堂思考请辨析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凡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就是法律二、经济法基础知识(一)经济法的产生1、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律的对应关系自然经济:民刑不分重刑轻民市场经济初期:私法(民法)发达现代市场经济阶段:高度社会化和现代化带来诸多问题,使初期的自由放任个人本位思想向社会本位思想转移。

经济方面,转向注重政府调控,由此导致经济法的应运而生。

2、经济法产生的基础: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市场是一种客观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体制的动力来源于经济人的私利心。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反映对稀缺资源的需求,并指引资源的流向,实现经济效率。

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那些并不一定直接关心社会整体福利的个体的行为被协调起来,客观上导致了经济总量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的赞誉:市场像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

它也是一具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个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

虽然不具有统一的智力,它却解决着一种当今最大的计算机无能为力,牵涉到上百万未知数和关系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突出问题: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导致政府对市场进行主动规制和调控的重要理由,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的重要表现。

市场失灵的表现:表现一:市场机制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表现二:市场机制不能调节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社会道德的矛盾表现三:市场竞争导致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表现四: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影响。

如果对旁观者的福利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外部性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效率,因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

即只能通过国家权力的干预。

表现五:信息不对称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以上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但并不是全部。

市场失灵使得政府的公共政策有了用武之地,而经济法是实现这些政策的重要方式。

小结:经济法的产生必须以现代市场经济为条件,只有当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或者说不能靠民法、行政法给予保障时,经济法才有产生的必要。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概念1、调整对象的含义就是国家用经济法的形式干预社会经济关系的范围,或者说是指经济法促进、限制、取缔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2、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共识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只能是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不交叉、不重叠。

具体说,即传统部门法所不调整的具有经济性质、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行政管理关系不由经济法调整。

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范围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上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市场失灵 竞争失效 市场行为规制 依法规制 市场规制法市场失灵 产业失衡 总量失衡 经济失衡 宏观调控 依法调控宏观调控法小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即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方面: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

经济法的基本定义: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经济法的本质经济法的本质:指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所具有的不同性质或属性。

经济法的本质体现了经济法的特殊性和其存在的价值。

1、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法的本位:指法的基本目的、基本任务或基本功能,体现了法的价值取向。

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是指它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以尊重个体权益为基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把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2、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调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

3、经济法是综合系统调整法经济法将各种法律调整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系统调整,主要表现在经济法往往运用民事的、行政的、刑事的、实体的、程序的等手段作用于某一经济领域。

4、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法法域理论:整个法律由公法和私法两大法域构成,正是基于两大法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公法原理和私法原理,有了繁盛的私法研究和公法研究。

公法:以调整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为主,保护的是公共利益。

通常认为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属于公法。

私法:调整社会个体之间利益关系,保护社会个体利益。

通常认为民法、商法属于私法。

(四)经济法的地位1、经济法地位的含义及问题的提出也即经济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特指在整个法的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两种对立的观点:肯定与否定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法的调整方法法的调整对象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我国的法律部门作如下划分:3、经济法的地位经济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与民法、行政法等并列的一个基本法。

第二节法与经济法专题研讨——经济法法律责任问题研究一、我国现行法律责任的种类(一)法律责任的概念是指因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应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违法行为是指一切违反法律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由于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不同,违法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

(二)我国现行法律责任的种类我国的法律责任主要分为三大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1、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10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2、行政责任:是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法规、规章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分为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两种。

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营业执照3、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触犯了刑律,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承担法律责任方式分为主刑与附加刑两种。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行;无期徒行;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不,没收财产(三)三大责任的主要不同1、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