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燕歌行高适

燕歌行高适

2016 1 / 11

燕歌行高适 篇一:高适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适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 2016 2 / 11

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篇二:OK高适 燕歌行 教案 燕歌行 教学目的1 了解边塞诗人高适。 2 体会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什么是歌行体。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课时 一、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 (今河北景县)人。长期浪游梁宋一带。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中“有道科”(汉 代选举科目之一。:“後舉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並辟,皆不應。”),任封丘縣尉(官名。 秦 汉 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 元 于县尉外,兼置典史。 明 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書記(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諫議大夫(官名。谏议大夫。:“又置師友祭酒及侍中、諫議、六經祭酒各一人。”)。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 2016 3 / 11

军事。)和蜀、彭二州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汉武帝 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 成帝 改称州牧, 哀帝 时复称刺史。 魏 晋 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 隋炀帝 、 唐玄宗 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 宋 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 元 明 废名, 清 仅用为知州之别称。)。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侍郎(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臺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 雍正 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轉左散騎常侍(“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 秦 汉 有中常侍, 魏 晋 以来有散骑常侍, 隋 唐 内侍省有内常侍,均简称常侍),進封渤海縣侯(爵名。 汉 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三国 魏 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 晋 亦有县侯。 南朝 陈 置开国县侯。至 宋 始废)。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 人,于岑参并称“高岑”。擅长七言歌行,诗风悲壮。有。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 2016 4 / 11

霍”()。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 二、串讲诗歌 (一)七言歌行体 是首七言歌行体。 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通俗生动;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如。 (二)分析诗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唐朝东北的契丹、奚多次发生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该驰骋疆场,为国效命。天子才会给予特别的器重。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敲锣击鼓,行军出山海关。句中战旗飘荡在蜿蜒绵长的碣石山路上。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告示紧急军情的羽书飞快的穿越了广袤的沙漠,单于的战火 2016 5 / 11

照亮了交战之地。奉命出师。表彰了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一片萧条直到边疆的尽头,敌人的骑兵犹如交加的风雨,来势汹汹。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营帐里头却依然歌舞升平。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深秋的大漠,枯萎的边塞草木,孤独的城堡,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寥寥无几。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受皇恩却时常轻敌,身处边境险要处,尽力抵抗敌军,却不能解除敌人对孤城的围困。战斗失利。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出征的战士久久戍守边塞何等艰辛,思妇在别离后是何等的悲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长安城的思妇相思成灾,欲断肠,出征的战士在蓟北城楼回首长安城,望眼欲穿。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动荡不安的边境该怎么度日?边远地区除了苍茫又有什么?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两地相思。 “杀气三时作阵云”一联是描写边塞上随时都有战争。“三时”是春、夏、秋,见。春、 2016 6 / 11

夏、秋是耕桑的季节,古人作战一定选择冬季,可以不妨碍生产,而且容易征召兵士。“阵云”是某一种状态的云,据说出现了这种云,就预兆着会发生战争,因为这种云是“杀气蒸腾而成”。现在说春、夏,秋三时都有阵云,可知终年都有战事。巡逻时敲的铜器响了一夜,那声音听了让人心无比寒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怀念李广。 元、天宝年间,唐朝对突厥、回纥、吐蕃,连年有战争。对于这些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死节从来岂顾勋”一句就表现了这个观点。但对于战争本身,他们是反对的,或说憎厌的,因为”沙场征战苦”,驱使无数人民去“暴骨无全躯”。因此,归根结底,最好还是有一位象李牧那样的将军,驻守边塞,以守备为本,既不让敌人侵入,又不至于发生战争。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2016 7 / 11

这首诗有对战事的概括叙述(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有对生活(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斗场面的具体描写(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还有景的映衬(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抒情的渲染(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议论的点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笔法多样,灵活结合。 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此诗是七言歌行,四句一转韵,而且押韵大体平仄相同。诗的音韵节奏变化,与感情的跌宕起伏相一致,极具开合动荡的气势,颇有艺术魅力。 三、课外拓展 施蛰存:“从来评选唐诗的人,似乎都把这首诗评价得过高了。其实,主题思想的不一贯,句法结构的支离散漫,仍然都是缺点,在高适的创作过程中,这首诗还是他的早期作品,不能作为他的代表作。高、岑虽然齐名,论七言古体的边塞诗,毕竟高不如岑。” 二者有何区别? 篇三:高适赏析 燕歌行 唐·高适 序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