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早恋问题分析

青少年早恋问题分析

青少年早恋问题分析学期刚过了一半,我发现他俩有点不对劲,穿着讲究了,无心工作,成绩也明显下降。

有同学告诉我,他俩“谈上”了。

这还了得,干部带头违反校规谈恋爱!我急忙采取果断措施:首先,把他俩从靠近的座位上远远调开;另外,给他俩下了禁令,今后不许单独接触。

我还在班上有意放“风”,试图造成群众压力。

我的目的好像达到了,再也不见他俩在学校接近了。

青少年在青春期,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还是在思想或身体方面,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由于性意识的增长,异性之间产生爱慕之情,这是很自然的。

这时候,男生喜欢在女生面前逞“英雄”,有女生在场干事情特别卖力;女生爱在男生面前搔首弄姿,好表现自己;男女之间的关心和热情也在增加。

作为教师、家长对这种现象不必过于大惊小怪,更不必紧张起来,而加以粗暴干涉,“围追堵截”。

我前段工作失败是因为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他俩的“隔离”使其产生了逆反心理,加深了他俩的孤独感,增强了他们接近的欲望。

另外,粗暴的干涉会促使被指责者的交往由公开转入秘密,反而使他们在交往中产生神秘感和反抗压力的快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首先,我找了小郑和小陈。

主动承认责任,他们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前段态度不好。

通过谈心,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气氛融洽了。

但我不急于追问他俩交往细节,只是用委婉的、朋友式的话语指出:“男女同学的交往是可以的,但应注意交往的方式和分寸,不能影响学习,而应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他俩表示愿意接受我的意见。

我又特别跟小郑进行了女同学必须“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教育。

由于敞开了思想,他俩的包袱解除了,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又重新高涨起来。

其次是争取家长的配合。

我经常与小陈和小郑的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访工作,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同时还能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思想感情,密切师生关系。

我分别同双方家长深谈,并订下“三不两要”的口头规定,即对孩子不打、不骂、不限制自由,要关心,要过问。

家长配合得很好。

再次,我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班会课,班会课的主题是:“男女同学怎样交朋友?”让大家自由发表意见。

开始同学们有点愕然,也有点羞涩,冷场了一阵。

但坦率毕竟是孩子们的天性,经过一二个大胆的同学带头发言,场面马上热闹起来。

我静静地听着,末了,我才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加以分析,指出:“男女生之间交朋友是无可非议的,但应掌握分寸。

”学生时代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应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方面,不应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中,这样既影响学习,也不利于健康。

”我问:“大家同意我这个看法吗?”“同意!”同学们的反应基本一致。

我特别注意小陈和小郑的反应,尽管他俩都没有发言,但从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俩是赞成我这个看法的。

我还组织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

比如班委会委托小陈组织了一个“十五年后的我”的化装晚会。

同学们化装成教师、科学家、医生、工人……在晚会上,各人畅谈自己取得的“成就”。

晚会开得很成功,既进行了理想前途教育,又使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之后,小郑又以团支书的身份组织了元旦联欢晚会。

这些工作使小陈、小郑的思想充实了,兴趣转移了,再也没空整天泡在一起说悄悄话了。

我充分肯定了他俩的工作成绩,并要求他俩今后多组织这一类活动,他俩也蛮高兴地答允了。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给我解决了难题,还使我班树立起了健康、活泼、向上的班风。

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小郑、小陈虽然还是好朋友,但不像过去那样单独交往了,他们和同学广泛接触,亲密相处。

由于对老师、同学和班集体有了感情,他俩能够愉快地工作,努力地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工作也越干越出色了。

1990年他俩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一级学校,小陈考上的是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

[案例讨论]1.本案例中班主任老师“隔离”的失败和引导的成功对你有何启示?2.针对中学生心理和身体特点,教师应如何处理学生早恋现象?[案例分析]青春期同学间的交往是青少年走向成熟和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段时期异性交往经历也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异性社交的最初体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和生活。

因此,关注学生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但在学生异性交往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对待中小学生异性交往问题应认识到:一、保持同学间正常交往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在学生异性交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班级管理者必须采取正确引导的态度,既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也不能采取各种手段压制学生交往。

同时,班主任教师及各科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时间,积极组织各种教学环节引导异性同学间进行正常交往,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教师对学生异性交往的态度:一是不应将学生异性交往影响扩大化,认为学生异性交往就是在早恋,就会影响到学习和班级风气。

采取一种压制学生异性交往的态度,甚至通知家长,引起更大范围的围堵,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异性交往心理恐惧症状,也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和家长的不信任感,甚至更深层次的逆反心理,导致早恋,把本来属于正常同学异性交往的学生推上了早恋的轨道。

当然,这种催化作用是教师和家长所没有事先想到的。

因此,对学生异性交往的正常引导是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是不应对学生异性交往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学生超越常规的异性交往听之任之,不加引导。

这也是一种教师失职的表现。

素质教育本身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而是包括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理念不仅仅是要培养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智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教师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异性的正常交往。

学生异性交往也是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的,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目标,教师就应该将学生做为一个整体。

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所讲授的内容是要求全体学生接受的。

因此,激发学生整体的积极性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学生异性交往是学生在共同完成教师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结成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能避免的,也是不应该避免的,关键是教师必须引导好学生的正常异性交往。

二、保持同学间异性交往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身心健康不仅仅是指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

在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特别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许多比较著名的中小学校近年来还设置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专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和解疑。

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的逐步走向成熟,半成人化心理造成了学生对社会与人生、异性与性观念等各方面的迷惑,因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各种不良倾向的错误引导,可能会产生一种负面影响作用。

克服这些负面影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首先,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关心自己的身体心理发育,如身高、长相、肤色、嗓音、穿着等各方面形象体态,男孩希望自己英俊潇洒,女孩希望自己能长出一副标致的身材,相貌一般的学生又会产生各种自卑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注意到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对自己相貌的正确评判。

相貌遗传是先天的,是后天无法弥补的,但是良好的气质风度、知识修养则是后天习得的。

任何相貌的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发奋图强,即使是相貌差一点的学生照样能做出成就。

二是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

各种气质的学生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独特性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任何事物正是由于其独特性的存在而存在。

独特性从另一方面讲,就是个体的有用性,人也是这样。

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气质的人共同营造,不能就某一性格气质的异同就否定某一个学生。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不同气质,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特别是要针对不同气质学生的弱点和长处,纠正弱点,发扬长处,营造因材施教的良好班级氛围。

三是青春期学生关注自己的美感,有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对异性间心理和身体差异也相当关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异性交往不能单纯地认定为早恋。

这种对异性的关注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特别是中学生。

教师应该首先帮助学生解决“作为中学生,什么才是最美”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异性美和对性知识的探索,并通过开通正常渠道,帮助学生了解性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免遭黄毒污染,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三、进行心理疏导是处理青少年学生“早恋”问题的重要方法青少年学生“早恋”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开展教育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应该采取的教育方式。

进行心理疏导和进行强力压制这两种办法都有案例可循。

通常情况下进行心理疏导是处理青少年学生“早恋”问题的首选方法。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这种情感,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片圣洁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情感世界也是社会道德进步和高尚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对待青少年学生的“早恋”问题,不应该否定学生这种情感的纯洁性和高尚性,要承认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

但教师应该向学生表明我们对学生“早恋”的态度,那就是向学生讲解青春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对学生“早恋”问题解决的建议。

对涉及学生“早恋”问题过度非议是不足取的。

这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内心的抗议,可能促使学生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即形成孤僻的性格,与人疏远,甚至不相信任何人;或加深“早恋”的程度,产生逆反情绪。

二是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

要运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淡化“早恋”气息,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其眼界,促使他们将思念转移到知识探求和学习上进方面,坦然地面对异性同学间的交往,促使班级同学间产生亲同兄妹的情感,创造各种异性同学间接触的机会,在不断交往中完善学生的人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