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细胞核

第八章细胞核

nuclear lamina outer nuclear membrane nuclear inner nuclear membrane envelope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⑴
㈠ 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两层单位膜组成的双层膜,它将核质与细胞质分开。 EM下分三部分 外层核膜 内层核膜 核间隙
第三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⑹
㈢ 非组蛋白(non-histone) ——真核细胞特有的一类富含天门冬氨酸和谷 氨酸等酸性氨基酸的酸性蛋白质,带负电荷, 数量少,但种类多。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含 量常随外界环境及细胞类型而异。 它可与组蛋白结合,使组蛋白与DNA脱离, 使DNA得以进行复制和转录。
㈣ RNA——量少,含量变化较大。
第三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⑵
一. 化学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由相同物质组成的。其主要成 分有——
DNA
组蛋白
非组蛋白
RNA
1 ∶ 1 ∶ 0.5~1.5 ∶ 0.05
㈠ DNA ——是染色质中贮存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
子;是染色质中结构性质稳定,数量恒定的基本 成分。是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与蛋白质比较: 含量、⑵
⒊ 核间隙(perinuclear space)或核周腔
核间隙
位于内外核膜之间,与内质
网腔相通,宽约20~40nm。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⑶
㈡ 核膜孔与核孔复合体
核膜孔(nuclear pore)
——由内外核膜局部融合形成,它是沟通细胞核 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第一节 概 述 ⑷
㈤ 间期细胞核的组成
间期细胞核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核基质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termediate filaments
nuclear pore 1μm
DNA and associated proteins (chromatin)
nucleolus
centrosome microtubule
第七章 细 胞 核
概述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 核仁 核基质 细胞核的功能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第一节 概 述 ⑴
细胞核(nucleus)是细胞内最大的细胞器。它的出 现是原核生物进化到真核生物的重要标志。
1674年,Leeuwenhoek首次发现核结构 1831年,R.Brown命名细胞核 ㈠ 形态:
被动运输 0离12子,小分子
组蛋白, DNA聚合 酶,RNA聚合酶, 核糖体蛋白
RNA,核糖 体亚基
主动运输
第三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⑴
1882年,Flemming首先提出染色质一词 染色质(chromatin)
——间期细胞核内伸展、弥散呈丝网状分布,易 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 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期因高度折叠、盘曲而凝 缩成条状或棒状的特定形态,称为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 种形态。
与细胞形态相适应,大多数为球形,卵圆形。 但也常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以及代谢和发育状况 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第一节 概 述 ⑵
㈡ 大小:随生物种类、细胞类型以及代谢和发育状况不同而有 所差异。 最小的直径小于1μm, 最大的直径500~600μm 大多数细胞核直径5~30 μm。细胞核的大小常用 核质比(NP)来表示,NP=V核/V质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⑴
⒈ 外层核膜 (outer nuclear membrane) 面向细胞质,与内 质网相连续,厚约 4~10nm,其外表 面附有核糖体。
外核膜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⑵
⒉ 内层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
内核膜
面向核质,平整光滑,无核
糖体附着,其内侧有核纤层。
圆环状,孔径一般为50~70nm
外核膜
数目随细胞种类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异
Cytoplasmic face(胞质面)
Nuclear face (核质面)
核孔复合体 (nuclear pore complex)
——核膜孔及与其相关联的 各种结构所构成的环状结构体 系。它包括:
孔环颗粒 周边颗粒 中央颗粒 细纤丝
功能——
沟通核质间物质交流的孔道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⑷
核孔复合体 (nuclear pore complex)
——核膜孔及与其相关 联的各种结构所构成的环 状结构体系。它包括
孔环颗粒 周边颗粒 中央颗粒 细纤丝 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对选择性物质交流起 关键性作用。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⑸
第三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⑸
㈡ 组蛋白(histone) ——染色质中富含精氨酸和赖氨酸的碱性蛋白质,其 含量与DNA相近,带正电荷。 依据组蛋白中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比例不同分 为五种——H2A、H2B、H3、H4和H1。(详见表9-1)
功能: ① 与DNA紧密结合,帮助维持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的 完整性。 ② 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
第三节 染色质和染色体 ⑺
二. 染色质的结构(DNA1.74M) ㈠ 四级结构模型(1977年,Sedate)
⒈ 一级结构——核小体和串珠状纤维
1974年,Kornberg提出核小体结构 核小体(nucleosome)——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约
200bp的DNA分子和五种组蛋白组成。组蛋白H2A、H2B、H3 、H4各2个分子组成八聚体。约140bp的DNA在八聚体外缠绕 1.75圈,形成核小体核心,其余约60bp 的DNA是与相临核小 体相连的联系段,称为连接线,H1位于连接线上。
㈢ 核纤层(nuclear lamina)
——在核膜的内膜靠核质一侧,由一层纤维蛋白质组成的单 层纤维网络结构。 功能:① 为核膜提供一个构筑支架
② 为染色质提供附着位点。
.
第二节 核被膜和核孔复合体 ⑹
㈣ 核膜的功能
⒈ 核膜包围核物质形成特定的代谢环境 ⒉ 核膜将RNA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分开 ⒊ 核膜沟通了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双向物质交流
第一节 概 述 ⑶
㈢ 数目: 随细胞种类不同而异。多数细胞有一个细胞核,也
有双核,多核的。 ㈣ 位置:
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但也有偏向一端,或在边缘 的。
neutrophil
rat muscle showing the peripherally located nuclei (blue).
fibroblast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