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

脱落细胞学技术1、常用固定液(填空)(1)95%乙醇固定液(2)乙醚乙醇固定液 (3)氯仿乙醇2、固定时间:(填空)一般为15~30min。

3、染色方法(填空) (1)H-E染色 (2)巴氏染色 (3)瑞-吉氏染色4、封固涂片(填空)用二甲苯调配的中性树脂胶进行封固。

标本固定的目的:主要就是保持细胞的自然形态,防止细胞自溶与细菌所致的腐败;固定液能沉淀与凝固细胞内的蛋白质,并能破坏细胞内的溶酶体,从而细胞结构清晰并易于着色,所以固定愈快,细胞愈新鲜,染色效果愈好。

巴氏五级法:(问答题)Ⅰ级:涂片中只见正常细胞与少量一般炎症细胞。

Ⅱ级:涂片中有较多一般炎症细胞或有少量轻度核异型细胞。

Ⅲ级:涂片中有较多核异型细胞,怀疑为恶性肿瘤。

Ⅳ级:涂片中有较多重度核异型细胞,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

Ⅴ级:涂片中有典型恶性肿瘤细胞而且数量较多,肯定为恶性肿瘤。

液基细胞学技术的优点:(问答题)①涂片上细胞分布均匀、分布范围小、背景清晰。

②筛检简便、快速。

③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④能显著降低标本的不满意率。

⑤可用于原位杂交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宫颈脱落细胞学概述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就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就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健康与疾病的筛查、诊断与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脱落细胞学的概念:脱落细胞学就是利用各种采集器采取人体各个部位,特别就是官腔、器官表面的脱落细胞或用细针直接吸取病变器官及肿物获得的细胞,经不同方法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细胞形态,从而做出诊断的一门临床检验学科,故又称为临床细胞学、诊断细胞学或细胞病理学。

脱落细胞学就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也就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基底层细胞:最小,直径约为10μm,正常情况下罕见,就是唯一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核浆比为1:(0、5~1)。

②副底层细胞:直径约为10-15μm,由2-3层圆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1~2)。

③中层细胞:直径约为15-40μm,由数层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2~3)。

④表层细胞:最大,直径约为40-60μm,由各种多边形细胞组成,核浆比为1:(3~5)。

基底层、副底层、中层的细胞核呈球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疏松,直径约8μm。

表层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细胞有小的胞核,但致密、染色深,核质交界处有狭窄空晕,核多固缩。

宫颈脱落细胞炎症反应性改变细胞炎症反应性改变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退行性变化、细胞再生、化生、细胞增生性变化细胞的退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变性与坏死。

细胞的退行性变化根据发生起因可分为:生理性、病理性与人工性三种。

在较大的癌细胞中,核周围绕多个小空泡并呈淡灰蓝色就是粘液腺癌细胞的特点。

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前病变细胞与癌细胞:(由轻到重)1、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3、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4、鳞状细胞癌细胞变性: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某些异常物质或原有物质沉积过多。

如细胞水肿,空泡变性。

细胞坏死: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再生:细胞死亡或消失后由同类细胞新生来补充。

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慢性炎症或其她理化因素作用下,在形态与功能上均转变为另一种成熟的组织的过程。

增生(指非肿瘤性增生):多由慢性炎症或其它理化因素刺激所致的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增强,数目增多,常伴有细胞体积增大。

肿瘤:就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或过度分化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与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化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分为:未成熟型与成熟型两种。

细胞的退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变性与坏死。

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1) 无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2)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坏死(三种表现)a、核固缩:细胞核体积缩小,着色深,形状不规则。

b、核碎裂:细胞核破裂,形成数个染色深的碎片分散于细胞浆内。

c、核溶解:细胞核只留下隐约可见的影子,核结构完全不存在。

未成熟鳞化细胞形态特点:因增生的储备细胞只达深棘层细胞的成熟度,所以涂片中的鳞化细胞与外底层细胞相似。

多数成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星形,梭形或蝌蚪形;胞核轻度增大,但形状规则,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略深,细胞排列紧密,并组成细胞群。

细胞增生的形态变化: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结构清晰,颗粒增粗,着色加深,分布均匀。

细胞核可有轻度大小不等,但核形仍为圆形或椭圆形,核畸形不明显,核质比比正常增大。

良性肿瘤的细胞学特点:良性肿瘤,瘤细胞分化成熟,异型性小,与其原有组织的形态相似。

核分裂象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

恶性肿瘤的细胞学特点:一、细胞核的变化1、核大小异常2、核形态异常3、核数量增多4、核染色质结构异常5、核仁:核仁异常对判断恶性肿瘤细胞极为重要。

1)、大小异常:核仁明显增大。

同一细胞内,核仁明显大小不等也提示为恶性特征。

2)、形态异常:核仁可呈锯齿状、三角形或多边形、不规则等。

3)、数目异常:正常细胞有时可见1~3个小核仁,若细胞中有4个或4个以上大小不等的核仁就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

6、核分裂异常7、核退行性变化8、裸核2、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包括在其中。

(1)病变多为表层细胞。

(2)细胞单个或片状排列。

细胞边界清楚可见。

(3)细胞核面积增大,至少比中层细胞大3倍。

核大小形状中度不一致。

双核或多核常见。

(4)核深染,但染色质分布均匀,核膜稍呈不规则。

(5)如果胞质有HPV感染改变时,核表现退变或模糊状。

核仁少见或不明显。

非典型增生如合并感染16、18、33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则有较高的促恶变倾向。

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时细胞学特点:(考)涂片中常有大量黏附、成团或成片的鳞状上皮细胞。

胞界不清,核不同程度的增大,染色质增多,多数细胞核结构不清或固缩。

挖空细胞可以单个或成团出现在涂片中,还可见到成片角化不良或角化不全细胞。

(挖空细胞为HPV(人乳头状瘤病毒)特征性细胞)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与CIN2、3) :(1)病变以中底层细胞为主。

(2)细胞常常单个或成片或像合胞体样排列:细胞核异常,其大多数鳞状上皮具“不成熟”胞质;花边状或致密化生型胞质。

(3)细胞核增大: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范围内,但胞质面积减少,而使核质比明显增大、(4)核深染:较CIN-I时明显,染色质可能为细颗粒状或块状,但分布尚均匀,核仁常常不明显。

核轮廓可能不规则。

(5)病变累及腺体时:会见到不典型的腺上皮。

鳞状细胞癌:为向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侵袭性肿瘤。

分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与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鳞癌细胞的一般特点:(镜下特点)1、核的变化:核增大,核质比例失常,核染色质增多,核畸形。

2、核膜的变化:核膜增厚明显,核仁增多、变大,畸形裸核常出现并可见异常有丝分裂及多核细胞。

3、胞浆的变化:分化差的鳞癌细胞,其胞浆呈嗜碱性,染成紫红色;分化好的则呈嗜酸性,染成鲜红色或橘红色。

4、细胞畸形:大多数癌细胞出现畸形,分化好的鳞癌,出现纤维形癌细胞、蝌蚪形癌细胞。

5、细胞包涵物:有些细胞具有吞噬能力,能吞噬其她癌细胞或细胞碎片。

特异性阴道炎特异性阴道炎:一、霉菌性阴道炎二、滴虫性阴道炎三、细菌性阴道病四、萎缩性阴道炎一、霉菌性阴道炎镜下瞧:真菌菌丝成竹节状,锐角分支,有折光性,孢子呈葵花籽形,有折光性。

背景炎性细胞多,鳞状上皮细胞核稍大,染色质增粗。

胞质折叠明显。

瞧到霉菌菌丝及孢子即可诊断。

二、滴虫性阴道炎镜下瞧:滴虫性阴道炎背景较脏,有多量黏液与中性粒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炎性退变,较多碎屑。

滴虫上端圆,底部尖细,呈倒梨形,顶端有细长鞭毛,因退变不易瞧到。

虫体灰蓝色,虫体内有着色极淡的卵圆形细胞梭样形态。

瞧到滴虫即可诊断。

三、细菌性阴道病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但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

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

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内能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导致其她细菌大量繁殖。

促使阴道菌群发生变化的原因仍不清楚,推测可能与频繁性交、多个性伴侣或阴道灌洗使阴道碱化有关。

涂片背景无乳酸杆菌,白细胞少,小杆菌与球菌混在(称球杆菌)。

单个鳞状上皮细胞被一层球杆菌覆盖,使细胞模糊不清,形成有诊断特征性的“线索细胞。

当线索细胞量达涂片细胞量2/3以上时可诊断。

四、萎缩性阴道炎镜下瞧:1、萎缩鳞状细胞或外底层样细胞核增大而不深染。

2、裸核常见、细胞自溶所致。

常见核碎裂。

3、出现外底层样细胞,其胞浆嗜桔红或嗜曙红并核固缩,类似角化不全细胞。

4、多量炎性渗出物、嗜兰颗粒状背景,类似癌性背景。

5、无定形嗜兰物成为涂片背景,可能外底层样细胞退变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