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文化
1、历史悠久的地方方言
西安方言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陕西片,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2、西安婚俗
西安婚俗中的“四样礼”,是男女双方家中长辈十分重视的一个礼节,不管你是70后,还是80后;不管你是办中式的,还是西式的,这“四样礼”都是婚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礼“心头肉”。俗话说“一刀切下、六斤左右,四根肋条、五花三层还要连皮带肉。”这块肉是颇有讲究的,称作“心头肉”。据研究考证,大凡一般人家的女娃出生时,皆差不多六斤左右。这六斤可是自娘身掉下的,自然是娘的“心头肉”,养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这“六斤左右”,新女婿总得要还丈母娘的。因此,新郎买肉时,一定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肉,挑选新鲜的、带肋条、五花三层还要连皮带肉。第二礼,“莲菜”(也叫藕)。这种藕不是用来做菜的,其形状也要两根并生,长势茁壮,节生小枝,枝再生枝,盘根相错的那种,有大有小,但万万不能有断裂。这种藕有“接连生子”之意,以寓意连续生个“五子登科”。第三礼:“烟”。取“烟”与“姻”,意思是美满姻缘。最好买两条,成双成对,讨个吉利。第四礼:“酒”。意思就是“天长地久”,也最好买两瓶,成双成对,讨个吉利。
3、缤彩纷呈的地方曲艺
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
京剧
有近200年历史,流行全国,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剧种,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京剧有优美、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并融入了中国武术的技巧,演唱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还有令人惊叹的脸谱和辉煌艳丽的服装头饰,不愧为中华国宝。
二、历史溯源
西安曲江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秦时,在此开辟了皇家禁苑——宜春苑并建有著名的离宫——宜春下苑。到了隋朝大兴城倚曲江而建,隋文帝多疑又迷信风水,大兴城东南高西北低,风水倾向东南,后宫设于北侧中部,在地势上总也无法压过东南,有人提出应该采取“厌胜”的方法进行破除。如把曲江挖成深池,并隔于城外,圈占成皇家禁苑,成为帝王的游乐之地,这样就能永保隋朝的王者之气不受威胁、好在曲江这里有曲水循环的自然形式,稍加修缮就可成为风光迤逦之所。
豫剧
豫剧在陕西流传也很广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21世纪后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鼎盛时期,全国包括西藏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有专业豫剧团,超过三百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文化
一、名字由来
大唐芙蓉园位于古都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早在历史上,芙蓉园就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开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迁入新都。隋文帝恶其曲,觉得不吉利,于是命令高颖(隋文帝宰相)为这个皇家园林更换新名。有一天晚上,高颖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莲花盛开,异常红艳,莲花雅称芙蓉,遂拟更曲江为“芙蓉园”。
六、建筑文化
大唐芙蓉园园内唐式古建筑在建筑规模上全国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集中了唐时期的所有建筑形式,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筑教科书。大唐芙蓉园遵循古建筑应是延年益寿,不是返老还童的原则。建筑材料设计均采用砖瓦混凝结构与木材结构相结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筑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筑长久不受损害。
此外,大唐芙蓉园利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充分、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既能领略到神圣恢弘的皇家文化,又可看到“百帝游曲江”那规模盛大的大唐仪仗队,更有杏园探花、雁塔题名、曲江流饮、入仕出相等主题活动。进入芙蓉园,每个建筑和各个景观都有着迷人的典故传说。漫步其间,高大的古典建筑与粼粼波光让人目不暇接,似乎自从踏入大门的那一刻,便已扭转时空,梦回唐朝。
隋炀帝时代,黄衮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种水饰,臣君于饮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饮,把魏晋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觞故事引入了宫苑之中,赋予曲江胜迹一种人文精神,为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隋朝芙蓉园的基础上,唐代扩大了曲江园林的建设规模和文化内涵,除在芙蓉园总修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之外,又开凿了大型水利工程黄渠,以扩大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这里成为皇族、僧侣、平民汇聚盛游之地。曲江流饮、杏园关宴、雁塔题名、乐游登高等在中国古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文坛佳话均发生在这里。唐时的曲江性质大变,成为首都长安城唯一的公共园林,达到了她发展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成为唐文化的荟萃地,唐都长安的标志性区域,也奏响了中国文化的最强音。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其中陕北剪纸犹为引人注目。陕北剪纸包含秦、汉之风,风格既纤细秀美,又粗犷大方,粗中见巧工,土中观美感,曾连续数年分别在西安、北京等地展出,获得好评。近年来,陕北剪纸艺人多次出访外国献艺,引起轰动。
陕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源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在唐太宗出现贞观之治后,其后的高宗、睿宗等朝,园林建设在这里开始有了较大的举动,也为此奠定了盛唐文化繁荣的基础。
唐玄宗对曲江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其盛况空前绝后,达到了其园林建设的顶点。在皇家禁苑芙蓉园内,玄宗修建了紫云楼、彩霞亭、临水亭、水殿、山楼、蓬莱山、凉堂等建筑,并建了从大明宫途经兴庆宫直达芙蓉园的夹城(长7960米,宽50米)经过唐玄宗的扩建,芙蓉园内宫殿连绵,楼亭起伏,曲江的园林建筑达到最高境界,各类文化活动也趋于高潮。随着唐末长安城的毁灭,其各种园林建筑也被破坏殆尽,各项文化活动也逐渐沉寂下去,以至于有些最终消逝的无法追寻。曲江——平民聚集游览的公共园林区,不仅在古都西安发展史上空前绝后,而且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文学艺术
陕西的文学艺术创作在全国有着明显的代表性。柳青的《创作史》,路遥的《人生》等均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改革开放后,陕西文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涌现出贾平凹、陈忠实、京夫等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震动了文坛,被称为“陕军东征”和“西北风”。
国画艺术
长安画派尊基人为中国现代画坛一代宗师赵望云、石鲁先生。长安画派的创作以中国西部的人文风情为主要题材,艺术表现上追求生动、新鲜、活泼,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画坛上一支雄大的力量。
大唐芙蓉园分别从帝王文化区、女性文化区、诗歌文化区、科举文化区、茶文化区、歌舞文化区、饮食文化区、民俗文化区、外交文化区、佛教文化区、道教文化区、儿童娱乐区、大门景观文化区、水秀表演区这十四个景观文化区,集中展示了唐王朝一柱擎天、辉耀四方的精神风貌、璀璨多姿、无以伦比的文化艺术,以及它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因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五、历史名人
早在历史上,芙蓉园就是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隋文帝开皇3年(公元583年),就于此修建了“芙蓉园”。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隋朝建立者。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他还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
开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迁入新都。隋文帝恶其曲,觉得不吉利,于是命令高颖(隋文帝宰相)为这个皇家园林更换新名。有一天晚上,高颖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莲花盛开,异常红艳,莲花雅称芙蓉,遂拟更曲江为“芙蓉园”。经过隋初的一番改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园林的性质出现在历史舞台,而且得到了一个新的名称——芙蓉园。同时它与首都大兴城紧密相连,其池下游流入城内,是城东南各坊用水来源之一。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一名英,小字阿 。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
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亦称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