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论文、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论文、

“日本泡沫经济”之我见学号:100803106姓名:张经伟2011.10.26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自二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出现了被称为“泡沫经济”的经济过热现象,随之出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萧条。

这为同样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状态下的中国敲响了警钟。

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中国较快地从萧条中恢复。

有些言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前景很类似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靠出口拉动消费、本股价、房价暴涨等。

日本的“泡沫经济”将对我国现在的状况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人民币经济崩溃萧条发展首先、让我们来看几幅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画面。

1980年,日本制造的汽车和电器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东京225指数达到了惊人的38915点;东京地价达到顶峰;银行开始追着企业放贷;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但是,泡沫,在1990年3月开始破灭……所谓“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背离经济基础的一种虚假形式,通常表现为某一经济体在利率较低时,社会中的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引起虚拟性资产的价格呈现出投机性的暴涨,远远超出了实际经济所包含的内在价值。

1980年代的日本,实现了丰裕的社会,几乎与深陷越战后遗症的美国看齐。

这得益于战后日本实行的财富竞争战略,而非二战前的领土竞争战略。

所谓领土竞争战略,即尽可能夺取更广域的领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的帝国主义战略,这导致了日本二战战败。

而财富竞争战略,并非以军事力量为背景获取大量领土和资源,而是使经济实力更加立体的战略,即只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再加上繁荣的贸易,就能够使国家发展。

在这一战略中,资源从更便宜的地方买来,用于自己的国内产业,而资金则从利率更低的地方借来。

即使没有宽广的领土,没有丰富的资源,只要通过进口和加工,再把工业产品积极出口的话,就能够获取财富。

1980年代,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也正是奉行这一战略,在狭窄的土地上,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高速发展。

日本在同亚洲四小龙竞争的同时,通过贩卖资金和技术,变得更加富裕。

这样,在1980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外汇储备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这时,美国学者傅高义创造了“日本世界第一”这一名词。

它实际上并不意在表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而仅仅是在说日本企业的物品制造由于其一贯的经营战略,其生产性已达到了世界第一。

作为经济大国的NO.1则依然是美国。

但是,这一名词却使美国的劳动者和日本的国民都产生了错觉。

美国的汽车业、电器制造商的失业的劳动者们,认为是日本夺走了他们的工作。

他们把东芝的晶体管电视机放在丰田汽车上,再用铁锤敲碎它们,进行了激烈的抗议行动。

而在日本国内,政论家、经济学家们诸如“日本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日本将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霸权国家”、“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的发言层出不穷。

在这种错觉之上,大家开始迷惘:通过产业和贸易获得的大量财富除了花在私人兴趣之外,还能使用在哪儿呢?当时,日本的竹下登内阁施行了“家乡创生一亿”的政策,直接分钱给各个市町村。

然而,虽然分到了一亿,町村却依然不知道花在哪儿。

于是,只有打造纯金偶人、纯金兽头瓦,装饰在办公室里。

但是,这又导致了大家的争抢,以及对失窃的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些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纯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里。

1980年代后半期,钱多余到那种程度的日本,至今讲起来如谎言一般。

如今的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已经下降到世界第19位,而且是一个存在巨大贫富差距的社会,相对贫苦率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

无论如何拼命工作都无法成为正式员工、薪水一生都不会涨的现象正不断增加。

日本成为这样一种格差社会的契机,正是1980年代末发生的泡沫经济。

日本则是土地泡沫。

日本人一直“定居”于“岛国”,原本是以种植大米为生的农耕民族。

因此,在日本人的价值观里,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值钱的。

近代日本的第一价值观是“努力”,而我们经常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努力”,叫“一所悬命”。

这里的“一所悬命”,指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一块土地。

这体现了农耕民族最根本的精神。

正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土地是价值的源头,因此,当日本人手头的钱变得宽裕时,土地自然成为投机的对象。

当时,“光东京23区的地价就能买下美国的国土,还能有找零”、“卖掉皇居的话能买下加利福尼亚一个州”、“日本国土的地价能买两个美国国土”等这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在北海道空无一人的原野上,一块毫无用处的原本一坪(一坪= 3.30378 平方米)5日元的荒地涨到了一坪5万日元。

涨了一万倍。

这就是日本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

它的核心,是土地泡沫。

1985年5月,日本国土厅发布的“首都改造计划”被认为是这一切的发端。

这份计划写道,将来东京的写字楼将大幅紧缺。

于是,针对东京都中心土地的投资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导致了东京地价的飞速上涨,并迅速波及全国。

五年后的1989年,即使当时股价已经开始回落,但地价的上涨仍然持续到1990年3月。

日本的泡沫经济由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即是国际贡献”这一说辞以及“东京才是世界金融中心”这一神话而支撑。

在此之上,“Japan As No.1”这一口号的余光也照耀过来。

能代表战后日本的作家司马辽太郎在这一泡沫破灭不久后就死去了,他在绝笔——《为了给日本创造明天》(1996年2月12日)中如此描述在泡沫经济中舞蹈的日本人的狂热姿态。

“银座的‘三爱’附近的地价在昭和40年(1965年)的时候还只有450万日元一坪,而22年后的昭和62年(1987年),却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1.5亿日元。

”在当时的日本,谁都认为明天的价格会比今天高,没有人预测到这一切终有一天会停止。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始于1990年3月地价的突然下跌,这继而导致了日本经济整体的滑坡,因为地价的下跌会导致金融危机。

日本的金融都是以土地作为担保的。

一旦土地价格急转直落,那么以土地作为担保的债权便全部变为不良债权——这些债权的价值接近于零。

1990年代“失去的十年”,正是银行受制于巨大规模的不良债权导致资金不足——即深陷金融危机的结果。

从那时候起到2003年,日本经济仅停留于每年1%的低增长率。

不,可以说直到今天,2010年,这一低成长状况依然在持续。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

从1956年至1975年,日本经济举世瞩目,GDP年平均增速9.5%,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了“外向化”的趋势,即从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出口主导型经济”。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日本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且绝大部分来自于美国。

为解决美国外贸巨额赤字问题,在1985年9月“广场协议”之后,美、日、英、法、德等五国政府便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造成美元大幅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意味着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出于对“日元升值萧条”的恐惧,再加上对其它国际因素考虑,日本政府实施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积极财政政策,造成大量资本过剩。

过剩资本集中流向了投机性较强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股价、地价及房价暴涨。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由于土地价格太高,个人住宅用地、企业商业用地均无法得到满足。

为降低土地价格,日本政府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调整到6%。

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

1990年,日本股市大幅下挫,当年股票市值下降了38%。

1992年8月,日经225指数已经跌去泡沫高峰值的63%;到2003年,已跌破8000点,创20年来新低。

紧随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急剧下跌,跌幅超过46%。

从1990年秋节开始,日本房价开始直线下降。

到1994年,东京、大阪等的房价跌幅已经超过了50%。

由此,房地产泡沫破灭了。

日本经济泡沫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量剩余资本引发泡沫经济。

(二)宏观政策的失误,放大了泡沫经济的效应。

(三)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成为泡沫经济的制度基础。

(四)“土地神话”支撑着不动产投机。

(五)举国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投机之风席卷列岛。

(六)政治体制不健全导致经济决策错误频频。

日本在“泡沫经济”中经历的教训是惨痛的。

以至于现今的日本仍然未能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现今的日本经济虽然有所好转,可是已经不复有当年的繁荣。

20年后,一位日本高层官员坐在位于东京的办公室里,指着一本最近出版的《日本崛起》对《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说道:“我会时不时看看那本书,给自己打气。

”人们不难理解他为何这样说。

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债务与GDP的比例已达到令人生畏的180%——轻松拔得全球富国中的头筹;曾作为日本质量象征的丰田汽车,如今陷入了一场安全与公关梦魇;去年日本经济萎缩了5%以上;而民众曾对鸠山由纪夫领导下的改革主义政府寄予的厚望已很快消散……而当前的中国和当初的日本是如此相像:人民币面临同样的升值压力;全世界最偏僻地方的矿山都会传来普通话的声音;纳斯达克大屏幕会主动在春节打上祝福虎年的标语;中国早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让这个国度迅速领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包括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同样疯狂上涨;所谓“中国模式”正在一批由西方人撰写的诸如《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大趋势》之类的畅销书中被贴上金箔;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让每一个国民都当然地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个国家正处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当前的中国和当初的日本却又如此不同:我们有一个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我们的城市化尚如火如荼进行;我们有自己的防卫力和粮食自给力,我们不用像日本一样看美国脸色行事……但,每一段历史,都是值得借鉴的。

日本当年经济崩溃的原因并非允许日元升值,而是其长期严重压低日元汇率。

其次,日本在推行强势日元的同时,实行过度宽松货币政策,这才酿成了金融领域的严重泡沫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应该从日本身上学到两点。

一是尽快允许人民币升值,且应该逐步升值,而非骤然大幅升值;二是货币政策不应该太过宽松。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中国经济崩溃就不会近在眼前,也不会无可避免。

1964年,东京举办了奥运会,四年后的1968年,通过196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42年后的今天,虽然日本依然勉强维持着这一地位,但即将在今年被中国取代。

这十几年来,零利率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同时,人口是日本10倍的中国以北京奥运为契机,一直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