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利弊与问题分析杨柳(49 工业工程系)摘要: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于高素质,高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从2001年北京大学实行“元培计划”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实行或即将实行“大类招生”,清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也于2016年对机械学院的大一新生实行大类招生政策,本文在前期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的结果上,针对大类招生中最重要环节“分流工作”具体开展时存在的利弊与对策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并希望能对清华2017年全面铺开的大类招生有所参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利弊,问卷调查1背景概念界定综合各种分析与文献调研的结果,本文中采用的大类招生定义为:在高校本科生招生过程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学院或全校统一制定招生计划不分专业进行录取,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的课程,在高年级时再根据自身兴趣以及高校学科状况等具体选择专业、进行分流培养。
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认定的大类招生模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高校以“基地班”或者“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招生,学生按照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例如北大的元培实验班;第二种是高校整合学科大类,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也是目前大多数实施自主招生的高校采取的方式;第三种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地进行通识教育,到高年级再分专业,例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1],2016年清华大学机械学院进行的大类招生,采用的是第二种类型,也是此次问卷调研与师生访谈调查的重点。
大类招生的历史沿革大类招生是为了实现通识教育提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在西方最早的起源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在中国则起源于《易经》中:“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可以说这种以培养“高尚的人”的教育在人类知识积累有限,社会分工不太发达的工业革命之前是很有必要的[1],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使“自由教育”式微之后,不少欧美学者有感当时大学的分科过细、知识被严重割裂的状态,于是创造出现代的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培养出完整的人。
这次变革是巨大的,自20世纪起,通识教育真正成为西方大学的重点,也日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类招生体制,在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的努力下,最终把general education引入我国并译作通识教育而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故模仿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计划招生,专业教育,计划分配,培养红色专家”,这种模式在当时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对于人才的创新性与通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渐渐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文革的短暂停顿后,教育部作出在全国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决定[2],并进行院系合并,新世纪,从2001年北京大学开展元培实验班开始,全国很多高校均开始改革探索大类招生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清华大学于1998年成立了“基础科学班”以增强交叉学科建设;2014年成立新雅书院,旨在“发扬会通传统,推进通专融合,优化学科资源,造就卓越人才”,同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四个专业也在实行按院招生的大类培养等等。
综合而言,我国的通识教育经历了1995-2000的发起推广,2000-2010的改革探索,2010到现在的深化提高三个阶段[3],如何将大类招生应用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促进融合,正在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
清华大学机械学院概述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渊源于1932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目前包含“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热能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工业工程系”以及“基础工业训练中心”6个部门,作为清华传统的强势工科,在2017年QS世界大学机械学科排名中,清华机械学院排名世界第15名,在整个国家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中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更需要把握世界机械行业发展变化的脉络。
而从世界角度看,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的战略,这个战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机械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联合,从中也可以看出整个时代对于跨学科交叉领域创新发展越来越大的需求。
而时代的变革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机会与改变,通过对比清华大学机械学院2016年与2014年本科生培养手册中培养计划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从事机械工程科学研究与应用,带动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创新型卓越人才及引领人才”[4]到“在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他领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行业专家”[5],机械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不仅提高了“广阔的全球视野”的位置,而且更加重视本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的更广阔领域的发展,从要求“掌握专业知识”到“具备足够的知识面”和“有效沟通的能力”等等,也都反映出了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在当今世界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地位。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说对大类招生模式的探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在大类招生过程中,决定其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开展分流前的准备以及正式的分流工作,通过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具体办法等多个方面探究它们对于分流时同学专业选择的影响,并在高层设置上排除这些不必要的干扰以让同学们做出更符合自身特点与专业兴趣的分流选择也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2问卷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本次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中真正参与此次大类招生的人数占比为%,我们利用spss软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方法对于该问卷进行信度(问卷测量的可靠性)分析,可得问卷各题平均的α系数为,介于~之间,而且各题中CITC值低于的题目只有第一道基本信息题,可知问卷结果“信度较好”,可用来进行数据分析;再利用巴特利球体检验进行效度分析所得KMO值为且显着,介于~之间,说明该效度“可以接受”。
分流工作实施办法此次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原则包括个人志愿、志趣考试和面试三个方面。
机械学院为此成立了由院长和副院长组成的领导小组、由各系教务主任组成的工作小组以及由各系分别聘请的3名教师组成的本系专家小组。
在2017年四月上下,由六字班同学在清华大学教学门户上填写自己的志愿排序,并提交一千字以内的专业意向论文,论文题目为“通过事例,阐述对自己未来拟从事专业的理解和兴趣”,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 1000 字以内;而面试则是在考虑前两个要素之后,四系各系人数仍不协调的情况下进行,专业志趣试卷的评分和面试工作由专家小组完成,专家对自己的身份保密并签保密协议,面试过程也需全程录像。
那么,综述学生对于此次大类招生分流工作的态度,问卷显示,同学们满意程度大概为%,考虑到分流定会造成一部分同学因专业资源不足而无法完全满足个人专业意愿从而不会很满意的情况,说明此次分流工作的效果大体上可以达到要求。
但也应注意到,在调查的同学中,相比“很满意”与“比较满意”,表现为“很不满意”以及“不满意”这种较为极端态度的人数很多,加起来接近半数,这说明在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同学对分流的具体实施存在一定的不满。
对此的态度量表如下表一所示。
表1:学生对于此次大类招生分流工作的满意程度选项小计比例很不满意24%不满意24%一般30%满意18%很满意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02影响学生进行分流选择的因素分析具体而言,对于大类招生模式下影响学生专业分流选择的因素的分析,在综合各种文献的分析方法后,我们选择由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2002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和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的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之一的“展望理论”,对此次分流工作中同学们做出的最终专业选择进行分析,并结合同学和老师们的主观认知,从学校的角度,对班级管理,课程设置,分流操作办法多方面得出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以让同学能实现最大程度基于自己的专业兴趣与自我认知而非其他因素进行最终的专业选择。
下面我们运用“展望理论”进行对分流选择定性的分析,由于同学的专业选择一共有两种:在院系大类内进行各个专业的选择和跨大类进行专业选择[6]。
而基于我们问卷的结果显示,样本中机械学院非其第一志愿的人数比例大约为%,说明大约有半数的同学对本专业的兴趣不够浓厚,即为预期有较大可能进行跨大类转专业的比例。
而通过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现行模式下分流前的大背景是,如果学生选择转专业,其将无法参与分流,所以,转专业如果失败势必意味着无法获得老师的支持,从而进入四个专业中较为冷门的专业,而最后的分流结果统计也可知,转专业成功的比例大约是15%,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跨大类转专业是一种“风险”项选择。
但由于清华本身大学的优势,以对未来比较长远的考虑,这几种选择的最终的预期价值都不至于成为负值,即应该都是一种获利的选择。
那么对此造成主要影响的就是学生对于类内专业或者类外专业各自主观上的价值认同程度,以及主观认为转专业可能实现的概率。
而通过前景理论引申出的四个基本结论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确定效应)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反射效应)3、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参照依赖)4、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损失效应)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对于此次清华大学机械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的分流选择比较重要的两点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建议。
(1)新生入学时所属的行政代管院系帮助同学建立的“身份认同”与“亲密关系”,作为所有同学都会考虑的“确定性因素”,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据了解,2016年机械大类共招收新生 412 名,这412名同学随机分到601~615班,除部分特殊班级不参与分流外,其余班级在大一一年都由四个专业院系进行“代管”,同学们的辅导员即属于代管院系,同时参与的体育赛事,学生节,社工组织均属于代管院系。
而这实际上和清华传统特色的“辅导员”制度的考虑是一样的,通过第二课堂“缄默的知识”进行文化渗透,将代管系的理念传递,塑造了同学们对此的“身份认同”与“亲密关系”,据问卷结果显示,同学们反映代管院系对于自己分流选择的影响程度大约是%,且约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最高级别的“影响很大”。
这一点在和很多同学的访谈中也被多次提到,而同学们也表示,最后很大一部分的同学确实选择留在了原代管院系。
正是由于代管院系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我们就应该考虑这种在不考虑同学们本身志愿的情况下将他们随机分配到各院系进行代管的做法是否会给同学们带来过大的选择干扰,从而无法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对自己的专业志趣做出最合理的判断,这在长远来看来是背离大类招生的初衷的,那么对于如何建立分流前的班级,同学们的态度如表二所示。
表二:同学对建立班级模式的看法选项小计比例开学时进行志愿预选,尽量将有类似兴趣的同学放在同一系内56%随机进行班级划分,由各个专业共同进行管理34%随机进行班级划分,由各个专业分别进行管理1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02从问卷结果来看,现行的“随机代管”模式也是在同学们中认可度最低的一种,但从学校组织来讲,各个院系传统沿革悠久,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体系与团队,如果直接打乱原来的体系,实行共同管理,无疑会放大很多矛盾,在实践层面操作上带来诸如管理效率与成本上的问题,现行操作可能性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