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化学分析领域审查文件的撰写作者姓名:王晓媛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摘要简要介绍了说明书充分公开和权利要求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判断要点,结合具体案例,剖析生物化学分析领域专利撰写方面出现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专利撰写 充分公开 支持 本领域技术人员生物化学是一门侧重于实验分析验证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生物化学分析领域专利申请方面的特殊性和严谨性,下面就从说明书公开充分和权利要求书得到说明书支持两方面入手,结合笔者在审查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对生物化学分析领域的撰写提出一些建议。
一、充分公开(一) 概念理论解析“充分公开”作为专利制度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特征之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都无例外地对“充分公开”做出了明确法律规定,要求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应当是公开充分的。
我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1]。
《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第2.1节对该条款作了进一步解释,即“说明书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应当达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程度”[2]。
该解释从整体上明确了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中所述的“清楚”、“完整”和“能够实现”之间的关系,即“能够实现”是对“清楚”和“完整”在程度上的要求,说明书的描述应当“清楚”和“完整”,而“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是“清楚”和“完整”的最终衡量标准。
在“充分公开”判断中,“清楚”、“完整”和“能够实现”应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对说明书的三个并列要求,其中的“能够实现”是判断说明书是否“充分公开”的根本和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清楚”、“完整”、“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能够实现”是“充分公开”审查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是判断说明书是否满足“充分公开”规定的基本要件,其中“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和“能够实现”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针对“能够实现”和“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审查指南》做出了具体解释。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是指,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就能够实现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且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
“说明书应当清楚地记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详细地描述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完整地公开对于理解和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必不可少的技术内容,达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程度(该段文字为2010版《审查指南》新增内容,其进一步正面解释如何使得申请达到能够实现的要求)”。
《审查指南》还列举了由于缺乏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而被认为无法实现的五种具体情形:(1)说明书中只给出任务和/或设想,或者只表明一种愿望和/或结果,而未给出任何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的技术手段;(2)说明书中给出了技术手段,但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该手段是含糊不清的,根据说明书记载的内容无法具体实施;(3)说明书中给出了技术手段,但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采用该手段并不能解决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4)申请的主题为由多个技术手段构成的技术方案,对于其中一个技术手段,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按照说明书记载的内容并不能实现;(5)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但未给出实验证据,而该方案又必须依赖实验结果加以证实才能成立[2]。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说明书是否满足“充分公开”的主体,《审查指南》中指出关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定义适用于《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第2.4节的规定。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指一种假设的‘人’,假定他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但他不具有创造能力,如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能够促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其他技术领域中寻找技术手段,他也应具有从其他技术领域中获知该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之前的相关现有技术、普通技术知识和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
根据上述定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l)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2)具有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的常规实验手段能力;(3)能够获知所属领域中的所有现有技术;(4)具有从其他技术领域中获知该申请日或优先权日之前的相关现有技术、普通技术知识和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2]。
第(1)点和第(2)点描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与生俱来就应当知晓或具有的知识和能力;而第(3)点和第(4)点则描述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后天的努力,比如通过检索,所能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二)案例分析下面通过2个实际案例来分析说明书公开不充分。
【案例1】一种血铅浓度的测定方法及血铅诊断试剂盒(申请号为200610161228.4)目的:提供一种测定血铅浓度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方法配制而成的血铅诊断试剂盒。
技术方案:首先,将测定的样品与含有氨基酮戊酸、Ehrlich试剂混匀,使O,卟吩胆之发生以下反应:氨基酮戊酸 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 卟吩胆色素+2H2色素原+Ehrlich试剂→卟吩胆色素,然后,将最终反应物置于可见光分析仪下,检测555nm处直接反应卟吩胆色素含量高低的光吸收程度;通过比较受铅抑制血浆中的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和再激活的受铅抑制的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测出血铅浓度的大小。
分析: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比较受铅抑制的血浆中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和再激活的受铅抑制的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活性,以测出血铅浓度。
但本领域所已知的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即,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是一种金属酶,其由8个相同的亚单位和8个相同的锌离子组成,锌离子通过阻止酶活动位点的巯基氧化以维持酶结构的稳定,铅通过置换活动位点的锌离子抑制酶的活性。
在血铅浓度50-400μg/L范围内,血铅浓度的对数与ALAD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但当血铅浓度大于400μg/L时,ALAD活性下降进入平台期,下降速度缓慢,与血铅浓度无线性关系(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苏素花,江世强。
《广西预防医学》,第10卷第1期,20041231,第54-56页)。
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本领域公知常识可获知血铅浓度与酶活性不具有恒定的线性关系,仅仅比较铅抑制和再激活的酶活性改变,无法获得血铅的浓度的准确测量。
因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采用该技术方案中给出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测定血铅浓度。
启示:在该案例中,申请人依据铅离子为“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的抑制剂,O,卟吩该酶所参与的反应“氨基酮戊酸 5-氨基酮戊酸脱水酶 卟吩胆色素+2H2胆色素原+Ehrlich试剂→卟吩胆色素”所获终产物“卟吩胆色素”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特性,试图通过吸光度值的改变来间接定量参与抑制反应的铅离子浓度。
上述技术方案看似“能够实现”,但申请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有关酶学的基本知识,即,金属离子参与酶活性的激活或抑制与酶分子构象有关,与普通意义上的抑制剂不同,其浓度与酶反应的抑制或激活效应不存在恒定的线性关系,在该申请日前的现有技术中也有对此现象的详细记载。
因此,在上述方案中仅仅比较铅抑制和再激活的酶活性改变,无法获得血铅的浓度的准确测量。
由于专利申请/撰写人在上述方面知识储备的欠缺,理所当然地将通常意义上抑制剂对目标物质抑制作用的量效关系扩展到酶活性改变与金属离子浓度上,导致了该申请的技术方案无法实现,也决定了该申请被驳回的无可挽回的结局。
可见,专利撰写人所述技术领域知识的把握对专利撰写的重要性。
【案例2】牛奶体细胞检测试剂盒及方法(申请号为201010173697.4) 目的:提供用于检测牛奶中体细胞数量的试剂盒与方法技术方案:一种牛奶体细胞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由样品垫、胶体金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滤纸、反应支持物组成;其中所述样品垫设置在所述检测试剂盒的一端,并依次连接所述胶体金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滤纸;所述胶体金垫含有胶体金标记的乳牛体细胞单克隆抗体;所述硝酸纤维素膜设置有检测条带和质控条带,所述检测条带设置于靠近胶体金垫的一侧并含有乳牛体细胞单克隆抗体,所述质控条带设置于远离胶体金垫的一侧并含有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所述样品垫、胶体金垫、硝酸纤维素膜、吸水滤纸均设置在所述反应支持物上。
分析:该技术方案请求保护一种牛奶体细胞检测试剂盒及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实现对牛奶体细胞的检测,免疫层析中所使用的硝酸纤维素膜载体的孔径一般为0.22-0.45μm,但该技术方案中所要检测的牛奶体细胞,例如,淋巴细胞的直径大致在4-18μm的范围内,可见牛奶体细胞直径远大于作为层析载体的硝酸纤维素膜孔径,导致上述细胞无法在硝酸纤维素膜藉于毛细管作用而泳动;其次,该技术方案中使用的胶体金标记抗体为乳牛体细胞单克隆抗体,牛奶中的体细胞有多种,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等,每一种细胞都分别具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即,表位),而单克隆抗体mAb则是指高度均质性的特异性抗体,由一个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所分泌,即mAb是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因此,针对不同体细胞的不同表位均存在其独特的mAb。
本申请说明书中仅含糊笼统的提及“乳牛体细胞单克隆抗体”,并未指明其具体针对的抗原决定簇,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说明书中的记载也无法获得该抗体。
因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采用该技术方案中给出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检测牛奶中体细胞数量。
启示:申请人意图基于免疫层析原理,摆脱现有技术中体细胞计数、细菌学检测方法的繁琐,建立一种体细胞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但是申请人却忽视了硝酸纤维素膜孔径与待测体细胞直径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单克隆抗体的概念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其提出的技术方案不能实现。
而这些被忽视的要素均是生物领域技术人员所应该掌握的普通技术知识,可见,熟悉所撰写专利申请所述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是避免公开不充分问题出现的基本条件。
二、支持(一) 概念理论解析我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1]。
《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3.2.1中指出“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实质权利要求应当得到说明书的支持。
权利要求书中的每一项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应当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内容中得到或概括得出的技术方案,并且不得超出说明书公开的范围”[2]。
《审查操作规程·实质审查分册》第二章2.1中指出了“得到或概括得出”的判断标准:“如果一项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说明书中充分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现发明的方式,则该权利要求得到了说明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