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领域专利侵权诉讼案例研讨李新芝

化学领域专利侵权诉讼案例研讨李新芝


亚烷基二胺
三种典型杂质
3、重视说明书的撰写-提供直接证据
重视说明书中对于产品特征的描述,尤
其是工艺与产品痕迹之间关系的描述,
以便为侵权诉讼提供直接证据。
相互印证
工艺
产品痕迹(杂质等)
4、关注化工产品的生产许可
农药生产
农药生产许可证 农药生产批准证书
案例2: 午时药业 vs 澳诺制药案
--禁止反悔原则与等同原则的适用
谷氨酰胺或谷氨酸 0.8-1.2份
原权利要求1:一种防治钙质缺损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
料制成的药剂:
可溶性钙剂
4-8份
葡萄糖酸锌或硫酸锌 0.1-0.4份
谷氨酰胺或谷氨酸 0.8-1.2份
OA1:按照说明书公开文本的描述,可溶 性钙剂可选用葡萄糖酸钙、氯化钙、乳酸 钙、碳酸钙或活性钙,而说明书仅给出了 “葡萄糖酸钙”和“活性钙”的配制实施 例,因此权利要求1得不到说明书的支持。 修改:专利权人将“可溶性钙剂”修改为 “活性钙”。
2、关于举证责任与侵权判定
(1)BASF公司承担举证责任; (2)BASF公司提供的证据足以证明 南通施壮公司生产、销售涉案产品使 用了与涉案专利方法相同的方法,侵 犯了涉案专利权。
分析与总结: 1、新产品认定的变化
专利申请日前本国市场未见过/我国国 内第一次生产出的产品即国内市场标准
绝对新颖性的判断标准即在专利申请 日以前是否为国内外公众所知的
BASF公司据此提出,上述三种特征杂 质系使用涉案专利方法制备棉隆产品过 程中出现的典型杂质,即由于在制备过 程中加入涉案专利方法中的亚烷基二胺, 才形成上述三种杂质。
南通施壮则主张:其在生产涉案产品时 并未加入亚烷基二胺,而是通过使用十 二烷基磺酸钠等其他助剂和改变反应器 内部结构来制备棉隆颗粒剂,但其并未 举证证明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等助剂会 形成上述三种特征杂质。
说明书P2-3描述:
少量的亚烷基二胺化合物与甲胺发生竞争,且 可能形成如下三种副产物:
SS
SS
SS
N H3C
NAN N CH3
N H3C
N A NHR2
VII
VIII
R1-N+H2-ANR2-CS2-
IX
BASF公司证据:2006年向南通施壮公 司的代理商阳光克劳沃公司公证购买了 20公斤被控侵权产品,并自行和委托上 海市农药研究所检测中心进行检验。
参见:(2008)高民终字第164号判决书
涉案专利产品不属于新产品:
(1)在本专利申请日前的农药登 记公告中包括了涉案产品;
1991年,农药检定所发布的农药登记 公告载明:LS91011是BASF公司登记的 中文名为“必速灭98%颗粒剂”的农药, 该农药的化学名称为“四氢-3,5-二甲 基-1,3,5-噻二嗪-2-硫酮”。
上海市农药研究所检测中心出具的检验 报告显示,涉案产品的色谱分析图出现 了一个主峰和三个次峰,与BASF公司生 产的“棉隆”产品(即四氢-3,5-二甲 基-1,3,5-噻二嗪-2-硫酮)的色谱图 中出现的一个主峰和三个次峰相对应。
BASF公司农业化学产品部农业中心对涉 案产品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结果表明 是涉案产品含有三种典型杂质,两份报 告的结论一致。
案情简介:
➢发明名称:一种防治钙质缺损的药 物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权人:孔彦平(后独占许可澳 诺制药公司)
➢专利号:ZL95117811.3
➢申请日:1995年12月5日
授权权利要求1:一种防治钙质缺损的药
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
的原料制成的药剂:
活性钙
4-8份
葡萄糖酸锌
品是否为新产品,是 否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2)仅依据检验报告能否证明南通施 壮公司使用了涉案专利的生产工艺。
一、关于涉案专利产品是否为新产品 北京高院认为,所谓“新产品”应当是指在 我国国内第一次生产出的产品,该产品与专 利申请日前已有的同类产品相比,在产品的 组分、结构或者质量、性能、功能方面有明 显区别。
参见孔祥俊等:“《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释》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10年第3期
2、关注化工产品及其工艺的特殊性
在生产工艺不同,特别是原材料、用量、 温度、催化剂等不同时,由于反应机理 的原因,化工工艺上的区别在所得化工 产品上总会有所体现,产生痕迹。
……作业留痕
权利要求1:一种制备基本无粉尘的下式(I) 所示四氢-3,5-二甲基-1,3,5-噻二嗪-2硫酮颗粒的方法,
(I)
其中将甲基胺(Ⅱ)与二硫化碳(Ⅲ)和甲醛(Ⅳ) 反应或者将N-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的甲基 铵盐(Ⅴ)与甲醛(IV)反应,
所述反应在以化合物(II)为基础计为0.1-10 摩尔%的至少一种下式(VI)所示亚烷基二胺 存在下进行, R1-NH-A-NH-R2 (VI)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氢或C1-C4烷基,A 为1,2-亚乙基、1,3-亚丙基或1,4-亚丁基桥, 而且这些桥带有1-4个C1-C4烷基。
法释〔2009〕21号
第十七条:产品或者制造产品的技术 方案在专利申请日以前为国内外公众 所知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产品不 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 新产品。
该条所称的“产品”,是指产品实物, 而制造产品的技术方案,可以是产品的 结构特征或者理化参数、制备方法。但 是,如果仅仅化合物的名称或分子式在 申请日前被公开,并不当然意味着,该 产品的技术方案已经在申请日前被公开。
主要内容
1、BASF公司 vs 南通施壮案 2、午时药业 vs 澳诺制药案 3、涂山制药 vs 陕西健民案 4、 宋建文 vs明导电子案
案例1: BASF公司 vs 南通施壮案
--新产品认定及工艺专利诉讼的举证策略
案情简介:
➢发明名称:基本无粉尘四氢-3,5二甲基-1,3,5-噻二嗪-2-硫酮颗粒的 制备; ➢专利权人:BASF公司 ➢专利号:ZL92115325.2
(2)从说明书的描述来看,本专利 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的棉 隆产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部分的描述: “在农业和园艺中,人们使用四氢-3,5-二甲 基-1,3,5-噻二嗪-2-硫酮(俗称棉隆)来净 化土壤(消除线虫、发芽植物和土壤霉菌) (US-A-2,838,389)”、“本发明的目的是要 提供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制备颗粒状的四氢-3, 5-二甲基-1,3,5-噻二嗪-2-硫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