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诗人。名,字
描绘田园风光, 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散文《》等。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豁.(huò)然
派遣.(qiǎn)
B.阡.(qiān)陌
垂髫.(tiáo)
C.平旷.(kuàng)
邑.(yì)人
D.间.(jiān)隔
C.何陋之有?D.
9、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B.
C.复前行,欲穷其林D.
10、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
C.不足为外人道也D.
11、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例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A、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B
C、苟全性命于乱世。D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⑵阡陌交.通.交通:
⑶咸.来问讯咸:⑷不足.为外人道也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4、作者在本文中描写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三、课内外语段比较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⑶悉.(
)如外人
⑸此中人语.
( )云
后人称其为“ ”或“ 诗人。代表作有诗 《 》、《 )
便要.(yào)还家 落英缤.(bīn)纷为.(wéi)外人道 诣.(yì)太守
)
B.土地平旷 佁然自乐 寻向所识
D.良田美驰 便邀还家 无人问津 )
无论/魏晋。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乃.()不知有汉
⑹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C.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D.“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二、课内语段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怡.(yí)然
3、下列各项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咸来问信C.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 延至其家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D.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欲穷.(
)其林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 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杂树,,。
⑵复行数十步,。
⑶土地平旷,,。
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
14、根据理解填空
⑴《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
。
⑵《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 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 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
诗文多
》,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B.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
7、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志①处处志之
B.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C.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D.寻①寻病终
8、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