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
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在道德上也应当具备高的人品和资格。捷克教
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幼儿。”古语也说:“善歌
者教人习其声,善导者教人习其志”。一句话,教师要想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的光荣称号,就必须在人格塑造上勇于履行“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如何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一、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
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一个教师对自己育人的工
作职责是否明确,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否端正,这是衡量一个教师职
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师德规范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一个人能否
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崐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
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人的
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幼儿素质的发展方向。教
师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和效法的榜样,教师的思想素质无疑在无形中会给幼儿以
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
奠基作用,幼小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首先,他应
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幼儿,不歧视、辱骂、体罚幼儿,"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
的老师可敬可亲,幼儿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
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
幼儿以影响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幼儿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
大树。
(三)、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幼儿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的一言
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幼儿
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
注意言行,处处给幼儿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幼儿受到影响,
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全、
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幼儿
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幼儿,将来也很难成为出众的人才,挑起重大的责任。对
幼儿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
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
素的影响下,由于幼儿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
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
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切实帮助幼儿形
成良好的人格素质。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以身立教”,以人格培养人
格呢?
首先是教师要真诚。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
品德,才能在幼儿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要以诚
相待,做幼儿的知心朋友。
其次是教师的人格要合格。教师的职责是育人,作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第一
线的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观,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幼儿”。教师的
人格作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
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人格修养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教师要讲究文明,以身作则。
对于教师来说,言谈举止不是区区个人小事,而是一种对于幼儿具有重要影
响的教育因素。我想: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就象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
他就对你笑;你对他怒,他就对你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有所不同的
是:你若对他微笑,他可能对你大笑;你对他冷嘲,他可能对你抵触。而后,你
再对他笑,他也有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
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
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
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
人而举止轻浮等。对于一名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
的。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
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
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
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
务。
参考文献
[1]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江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钱素萍. 早期教育.为新教师成长提供支持性策略. 江苏教育报刊社,2008年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