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就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几乎处于左右中国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
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70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
读中国近代史者势不得不说李鸿章。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劣迹加以批评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批判的同时,也该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由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治者都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
既然如此,对身为清朝大官僚的李鸿章的评价怎么能因为他镇压过革命的‘政历问题’而一锤定音呢。
对于他经手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事,也应作具体分析。
不可否认李鸿章代表清朝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
从签订《马关条约》来说,甲午战争正逢慈禧太后六旬大寿,这个报定‘宁亡外夷,不给家奴’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即主张和解了事,以免影响她的庆典。
在清朝全面战败的情况下,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日谈判期间,他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晕倒。
但是他仍然据理力争,可惜城下之盟,他也无回天之力,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据说他在签字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得对美国使团顾问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西安,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而中国可以抵制到无限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
强烈的反响,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
《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怨四起,但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倾进国库一心筹办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马关条约签定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
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虽然有时意气多于冷静的分析,难于对其作出全面而切合实际的估价,但却反映了朝野上下的思想动向,表现了人们对战败乞和的愤慨和国运垂危的关注。
甲午战后,李被解除了位居25之久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他也视马关条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身再不履日,两年后出使欧美各国回国途径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不肯上岸,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啊,在忽忽悠悠的木板上毅然决绝的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的挪过去。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仅仅局限在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应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在他从政的50多年里,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化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我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他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不少新东西,因而对这样一个表现复杂的人物是不能全面否定的。
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
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他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
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披露,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细化,由以往宏观的定性的评判,转向微观具体的、有特指对象的量化分析。
对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研究,可以着重剖析这一集团在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功用和地位;李鸿章在近代军事外交每一件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做法,都有详尽的资料可供研考;再如李鸿章的吏治手段,李鸿章的赈灾举措,李鸿章的富民思想和理财经验,李鸿章的人际关系,李鸿章的教育改革,等等,无论其成败得失,我觉得他山之石,对于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参照作用。
由于很多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
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
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
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
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我对于他的评价是,尽到了一个对于封建王朝忠臣的心
作为人臣,鞠躬尽瘁。
可是因为做的是少数民族的人臣,
所以汉人一般对这类人都没什么好评价。
但是,我觉得他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
失败是因为但是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垃圾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有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
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
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
我觉得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
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
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
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
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
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
搞顺我者荣,逆我者
亡。
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
是事实,不是面团。
对李鸿章也是如此,我觉得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